商品售后服务网

陇商沉浮录
[发布时间:2011-03-27 17:17:23 点击率:]

  □ 常建国 白西民

  

  激荡30年,商潮滚滚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商界精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真心英雄,商业文化、商帮历史,也通过各种传媒形式生动活泼地走进世人的视野。

  晋商、徽商、浙商、闽商、台商等等,就连最普通的市民村妇都略知一二。那么,历史上有陇商吗?试问身边朋友,大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其实,陇商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却被历史尘封了;陇商代不乏人,具有民族的多样性,却被人们忽视了;陇商特别能吃苦,具有性格的特殊性,却被传媒淡漠了;陇商与时俱进、具有顽强的开拓性,今天已经令世人刮目相看了!陇商,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十大商帮中的一支劲旅,现已集结在甘肃省陇商联合会的大旗下,变散兵游勇为团队作战、联合作战、协同作战,在前无古人、波澜壮阔的新的商战史上,上演着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精彩活剧!

  历史上的陇商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报道,近年来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甘肃。甘肃是人类伟大的发祥地之一。自从有了人类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便有了陇商文化的萌芽,她在穿越数千年的风雨征程中顽强地活着,植根于陇原儿女的心灵与血脉之中。古代的商业无一例外地与路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都是陇商文化的生动写照。

  有人研究认为,甘肃的道路交通可分为两种:一是旧有的河西走廊商路。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自汉唐起就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并由此以“丝绸之路”而著称于世。在清代,作为通往新疆地区最主要的道路,可谓甘肃经济的大动脉。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有着一些历史久远、颇负盛名的城镇,如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安西(瓜州)、敦煌等。连司马光也慨叹:“天下富庶无如陇右”。第二种道路交通是清代不断加以建设的驿路。《镇西厅乡土志》中这样描述:“置邮而传命,王政所先,设驿以通报,治体兼备。审道里之适均,辨水草之攸宜,此不第以公家之政治攸关,即商贾贩竖,藉以沾利益者,良非浅鲜。”《新疆志稿·商务志》中说:“其东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湘鄂豫蜀商人多出焉,其东北自归绥趋蒙古为一路,燕晋商人多出焉。”可见,那时的陇商占据天时地利,凭借当时的区位优势一领风骚。

  

  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陇商队伍的民族多样性是一个鲜明的特点,特别是陇原汉商、陇原回商、陇原藏商,犹如三江奔流,各有气势,各具特色。以陇原回商为例,一碗牛肉面拉出亿元大产业,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驰名商标与品牌,马子禄牛肉面就是一张享誉中外的陇原回商名片。

  陇原回商中鲜为人知的临潭回商(亦称洮商)也脚踏实地、不声不响地打造着自己的荣耀与辉煌。西北民族大学敏文杰的研究显示,临潭回商又称洮商,之所以称为洮商,是因为临潭位于洮河之阳,洮河穿境而过,因此历史上临潭被称为洮州。洮商,广义上指近代以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临潭各民族(汉、回、藏)商人;狭义上是指活跃在甘、青、川、藏、滇等省区的临潭回族商业经营者(占洮商总人数的90%以上)。由明一代,正式开启了洮州地区民间回藏贸易的先河,催生了一个以“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拼搏创新、追求幸福”而闻名的临潭回族商人(洮商)群体,在国内众多商业群体(晋商、浙商、徽商等)中独树一帜,雄踞青藏高原。

  作为特殊群体的他们既非藏区的世居民族藏族,却操着一口流利的藏语,也非内地的汉民族,却有着与汉民族近似的经济文化形态。他们是高原和平原,汉地与藏地的两栖民族,既能适应内地的气候和文化生活方式,也能适应高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类型。这个特殊群体之所以不容忽视,是因为这个群体掌握或者控制着国内虫草贸易的1/3,全国蕨麻销售的90%;藏区民族用品销售的2/3,人造毛销售的60%,帐篷生产与加工的90%,军用品销售的90%,垫子生产与销售的70%,藏毯生产与销售的40%;甘肃葡萄干销售的50%……

  

  地缘造就特殊性格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一句“陇中苦,甲天下”,道尽陇商的成长环境。这种十分不利的客观环境恰恰磨砺了陇商朴实坚毅的性格。无论是陇原汉商、陇原回商,还是陇原藏商,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独特的地理地缘锻造了陇商特立独行的商业性格与人格,在葆有天下商家共同的优秀品质之外,他们更具有一种特殊的骨气与血性,尤其能“吃得苦中苦,克得难中难”。

  陇商精神的与时俱进性。改革开放30多年,陇商文化从历史的尘封中绽放异彩,陇商队伍在栉风沐雨中发展壮大,陇商精英在开拓进取中崭露头角。他们在甘肃这块土地上壮大起来,或者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取得发展,但具有甘肃成长的切身经历和文化背景。他们凭借着甘肃人自己独特的精神气概: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著坚韧、团结奋进,以及“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眼观四海,耳听五洲,驰骋于海内外,才使得自己的企业从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有研究者按照他们的发展轨迹,将新陇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本土起家并发展壮大,二是在省外发展,三是在甘肃完成原始积累进而走向全国。作为本土起家并发展壮大的这一部分新陇商,甘肃时代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振民颇具代表性。他经营的时代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营业务,形成了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为龙头、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集团化战略发展布局。在省外起家并发展壮大的诸如潘石屹(微博 专栏)、阎占斌、李金昌等人,他们作为新陇商的优秀代表,扎根异地他乡,并成为当地部分行业的领军人物。

  回看陇商文化、陇商思想、陇商精神的历史传承,展望陇商大业的广阔天地与锦绣前程,我们情不自禁地要为他们献上一首《光荣的甘肃人》之歌:“传承着伏羲魂,流淌着女娲血……豪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是光荣的甘肃人,我是光荣的甘肃人!”

  

  延伸阅读

  

  洮商六百年茶马往事

  

  洮商因其籍贯在甘肃洮州而得名,是依托洮州而发展起来的商帮。历史上的洮州地域包括了临潭、卓尼两县的全部和迭部、夏河、碌曲、康乐的部分地区,临潭旧城(今城关镇)是古洮州的核心。洮州地处甘肃南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历来为“进藏门户”。

  “自明代以来,临潭就是中国西部贸易的旱码头,也是重要的茶马互市场所。洮商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追溯历史,临潭的汉族和部分回族主要是明初从江南移民而来。”长期关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并致力于相关领域研究的敏文杰先生说。

  随着茶马交易的展开,人们在洮州卫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贸易,洮州旧城作为内地与藏区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洮州厅志》记载,洮州“旧城人历来重农善贾,无人不商,亦无家不农,汉回杂处,藏羌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往来不绝。”在洮州新旧城最早出现了“泰盛行”、“德盛马”、“万盛西”“义兴公”、“天兴隆”等数十家商号。到1929年,在临潭县设立商号的外省客商有京帮、陕帮、豫帮、鄂帮等十几家商号,而本地商号则达到200多家,其中资本在3万银元以上的商号达到77家。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积,洮州商帮的经营范围、规模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形成了行商和坐商两种经营形式,而行商又分为商队和单马客。商队主要有牛马驮队、盐帮驮队等,单马客则是一人一马单独经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洮商从小到大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分布在特殊区域,发挥着特殊作用的商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