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010年夏天,香港的街角出现很多特别的动物涂鸦,这些黑色的狼或者蝙蝠中,满布着各种正方形的白色二维码图形,许多年轻人举着手机,对着这些涂鸦拍照。这就是香港李奥贝纳为宣传香港本土非主流音乐策划的“Hidden Sounds”案例,当人们用手机拍摄这些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到这些乐队的网站,进行试听,并且直接购买专辑。
仅仅一周之内,14支独立乐队中超过一半的乐队的专辑卖脱销。“Hidden Sounds”也成为2010戛纳广告节中的大赢家,揽归1金、2银和1铜。
手机二维码并非是技术新秀,2006年已经在日本、韩国风靡一时,被众多商家所看好。时至今日,二维码并未如预言那样成为营销技术的主流,但这也许只是时间问题:2009年年底,谷歌推出网址缩写服务——Goo.gl,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自动免费将网址生成为二维码图案;2010年6月,微软正式推出了自主的二维码技术“Microsoft Tag”;2011年1月,以二维码应用为基础的LBS网站SCVNGR获得谷歌1500万美元的风投。
而博雅公关公司在2010年10~11月做的一份关于全球财富50强对手机使用情况的研究显示,50家公司中有22家在杂志、户外或者其他媒介上使用二维码,向智能手机用户传递信息,比例接近一半。
但是在美好结局出现前,二维码首先还需要解决两个发展难题:首先是技术和服务标准的不统一。市场上出现的二维码五花八门,而且常常每一款都必须配上对应软件才能识别,操作难度加大无疑提高了使用门槛,降低了接受率。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扫描习惯一直并未真正形成。就在不久前,品牌咨询公司Siegel+Gale 做了一份调查,他们选取两份不同样式的二维码贴在展示的汽车车窗上,之后询问调查对象,询问他们倾向于如何得到这辆车的各项参数信息,总样本人数为233和223,年龄均在18岁以上。结果中,选择记录下展会上提供信息的人数分别占53%和57%,选择回去在网站上搜索的比例均为45%,而选择扫描二维码的人只占了15%和13%。
这种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巨头和品牌厂商的合力推动。“品牌需要培养消费者,帮助他们了解手机二维码,最重要是让他们认识到二维码扫描能给他们带来什么。”Woman’s Day Brand Group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品牌官Carlos Lamadrid如是说道。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做这样的事情。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大,以及移动营销概念的日益风行,品牌或通过线上线下大型游戏吸引消费者关注和参与,或者通过实在的折扣优惠来推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或者通过手机扫描支付简化线下购物流程等,种种方式激发消费者扫描的兴趣,培养其使用手机进行品牌互动的习惯,因此有专家认为,手机二维码只是营销技巧,而非营销策略,然而其对手机扫描习惯的培养,可能成为整个移动营销市场的暖场。
上一主题:手机二维码的彪悍“人生”
下一主题:“男色经济”时代的“美男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