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企业的印度攻略
[发布时间:2011-04-27 13:59:27 点击率:]

  过去十年,中国这个制造业的大国,悄然迈开了到国外投资建厂、开拓国外市场的步伐。作为中国的近邻、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国家,印度也吸引了一些中国企业的注意。他们敢为天下先,前往印度开拓新市场,万邦鞋业和华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代工制鞋,利用印度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后者则和当地发达的电信企业正面竞争。他们走过的路、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后来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们探索出的重视“本地化”和社会责任的经验,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不可忽视的箴言。

  万邦鞋业:

  沟通渠道畅通非常重要  

  “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投资环境,必须充分了解,因为印度的法律规定得很细,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人可以加班,但印度很多人下班后是要回家的,加班是不受欢迎的,这方面要做好互动沟通。总结起来就是,厂商到了新的国家必须遵守法律,跟当地法律部门沟通,注重人的管理,这些都是过去在印度的投资经验的总结。”万邦鞋业公司的总经理杨纪政表示。他拥有长达5年的印度投资经验。

  万邦鞋业是大型代工厂,专业代工生产知名品牌adidas运动鞋。1991年在广州正式成立,后来工厂搬迁到清远成立万国鞋业(清新)有限公司,随后于2006年在印度设立工厂。

  选择在印度投资新工厂,是因为当时新《劳动合同法》执行、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因素对国内投资环境的影响,万邦鞋业作为大型代工厂的利润已不断下降,于是在内部讨论之后,杨纪政决定寻找新的路径——开设印度加工厂。

  2006年,恰逢印度有关方面在中国招商,机缘巧合之下,万邦鞋业与印度政府签订《金融监理备忘录》,选择位于印度清奈西北方向的一处地方建厂,工厂从签约到投产只花了11个月,总投资额超过8000万美元。

  如今进入在印度发展的第五个年头,万邦鞋业在印度已经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产能提升至每月40万双。这7000名员工加上采购服务等部分外包服务的人员,万邦鞋业在印度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相比之下,中国的生产基地清远工厂也只有1.3万名员工。

  管理这近万名印度本地工人,杨纪政也经历了一番摸索。在杨纪政看来,中印员工之间有着很多的区别,印度员工和中国员工的管理理念和沟通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印度的工厂以男性为多,占了65%,但清远的鞋厂则以年轻的女性为多;印度工厂的员工稳定性比较高,三年以上工龄的员工占了近40%;印度工厂员工一般住在离工厂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下班后都愿意回家,而清远工厂只有34%来自广东,60%多是来自邻近省份。中印双方工人的住宿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杨纪政展示的照片看来,其在印度的配套宿舍,平方整齐排列,周边绿树环绕,环境优美。

  “印度的工人非常注重感情。”总结中印双方员工的不同之处后,杨纪政表示。为此,杨纪政在印度的工厂增设了一些沟通的渠道,如开通总经理邮箱和电子邮箱供员工反馈意见;由员工推选各部门组织代表随时反映意见;每月召开全厂员工会议以及每周召开部门主管协调会,保证沟通渠道畅通。

  杨纪政表示,在印度要实现本土化的管理,专注人的管理,还需要做到平衡几方面的关系。第一是有回馈社会的措施,争取当地社区的支持,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印度是很重要的。万邦鞋业在工厂所在的当地社区支持学校建设,修桥建路,取得了当地居民的支持。

  与当地媒体的关系也对工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纪政表示,刚去印度的时候不了解,以前觉得管生产就可以了。去到印度后才发现,只要工厂有什么状况,媒体都会做报道,为的是让政府和居民放心。印度拥有发达的传媒业,有几个电视频道是全天24小时播放新闻,所以需要主动让当地的媒体知道公司的发展情况。  

  华为:

  本土化是投资成功关键  

  “要了解你所投资的产业,要了解法律税务的操作,还要注意内部管理问题。一般企业的海外业务没有问题,但是跨文化的管理有很多细小的方面需要注意,在进入印度之前要有判断,你的资源是否可以支持你的发展。”华为高级副总裁姚卫明总结道。华为在印度的发展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

  印度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有所不同,科技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制造业。印度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拥有全球第三大科技劳动人口。印度的电信业是开放的市场,面向全球的竞争,运营商有20多家,但很少是国营的,竞争非常激烈。印度的电信资费很便宜,对于进入者来说,要在印度的电信产业站稳脚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既要迎接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又要保持低资费。这些都是对从事电信业的华为的挑战。

  针对印度的本土特点,华为在印度首先开始的是研发工作。研发工作运营上轨道后,才开始销售服务市场等的铺设。“在印度,除了研发人员,加上合作采购等,带动了上万甚至更多的人就业。现在华为在印度有十多个分支机构,直接运营平台平均每年达1.5亿美元投资。”姚卫明表示。

  目前在华为印度公司的员工中,99%是印度本地人。为了推动华为在印度的本土化发展,华为任命印度本地人担任高管,要求来自中国的员工取印度名字,以便更好地融入印度本土文化。

  华为在印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此前曾多次传出竞标受阻等新闻。不过,10年的时间过去,华为在印度的发展已经初成规模,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建立了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未来五年更将在印度投资20亿美元,建立全新的研发中心,扩大在印度的业务规模。

  姚卫明认为,“印度化”是华为历经困难却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对于华为来说,“印度化”意味着在做好自己的同时,积极融入印度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感。

  “救灾、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工作,都已经开始了几年。我们在印度推动类似于中国希望小学的社会工作。从2007年开始,3年内支持印度1000所印度贫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发电设施。”姚卫明表示,印度社会特别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过去十年的发展有很多体验,包括经历一些挑战,得到很多教训,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喜悦。总的来看,国际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扎根一个市场,不是简单的买卖。不是赚了钱就走的。”姚卫明认为,在印度接受的是方方面面的挑战,不论是业务、技术,还是其他技术外的问题如劳工关系处理、政府关系处理等。不过,两国政府正不断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为两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