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孙聪颖
据《北京商报》报道,海信科龙近日成功挖来了两名三星高管。这对2010年业绩大涨的海信科龙来说无疑又是一大利好。然而却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局面只是假象。海信科龙繁华背后隐藏着企业整合的后遗症。
三星方面相关负责人日前向记者表示,集团内部已经收到邮件,沈洙喆和李奎东这两名韩国籍高管已经离职,加盟海信科龙。据悉,沈洙喆负责海信科龙的冰箱业务,而李奎东则担任空调业务的副总经理,分管生产。
人事震荡频繁
实际上,海信科龙人事震荡十分频繁。去年初从西门子离职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龙总裁,这已经是海信接管科龙后的第四任总裁。同日,海信科龙主管空调业务的副总裁苏玉涛也被免职。“都是海信入主惹的祸。”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2005年8月,科龙出现财务危机。随后,海信斥资6.8亿元完成对科龙的收购。科龙改名海信科龙。2009年,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海信将白电资产注入科龙,海信科龙成了海信集团惟一的白电运营平台。海信高层当时表示,希望这起家电业最大的收购案能产生1+1>2的效果。
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科龙具备了广东企业的特征,有极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然而,海信这家青岛地方国企却保留着国有企业的特质。这使得两家企业在经营中矛盾不断。由于文化和营销手段上存在的差异,“老科龙人很不舒服,纷纷‘另谋高就’”。这位高管介绍。
找不到竞争优势
除了人事问题,海信科龙在变频时代却凸显落后形势。近日,ST科龙发布的年报显示,2010年,空调业务营收为59.79亿元,仅为格力的1/10,位列行业第五。 比较一下空调前五强的毛利率,格力已经达到了22.54%,其他3家企业的毛利率均维持在17%左右,而海信科龙却仅为11.67%.
奥维咨询分析师韩昱指出,空调行业的竞争一方面靠规模,另一方面靠渠道。海信科龙的市场规模无法和这些企业相比;渠道一般分布在城市市场,而现在空调的增长潜力在三四级市场。这也是近年海信科龙连续走下坡路的原因。家电专家刘步尘则强调,市场的主导品牌肯定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格力的工业品质、美的的技术创新优势、志高的高性价比等,而这些特质却在科龙身上看不到。“我们不清楚科龙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一个产品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市场地位肯定也逐步降低。”
下一主题:仅靠企业担不起涨工资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