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重灾区北川县城。在这里,记者不仅看到了灾区重建的新面貌,还注意到羌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羌绣,正从小城走向外面的世界,吸引了着市场和消费者的目光。
□ 张媛 何宗渝 周相吉
“绣鸟鸟长翅,绣花花飘香,绣龙游四海,绣人走八方”——71岁的北川县石椅羌寨民俗顾问母广元对记者这样描述羌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羌绣。
3年前,羌族的妇女大多把刺绣当做一项业余活动,在劳动间隙的时候“见缝插针”,绣鞋垫、衣服上的花或是身上的围腰等等;3年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挑花刺绣,正在与现代化的运作方式融合,走向强盛。
浴火重生 古老刺绣重新进入人们视线
随着灾后重建的逐渐完成,羌族地区正在打造以羌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羌绣作为旅游纪念品,正在逐渐被推向市场。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羌绣就已盛行,它有着羌民族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
“羌族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才华展示,刺绣的内容多为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因为羌绣的材质选取、刺绣工序的特殊性,使得它不仅经磨耐用,而且画面精美,甚至越洗颜色越鲜艳。”母广元说,“千针万线绣那么一套衣服,至少要三个月或者是半年。绣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很受青睐,从远古就这样。现在,羌绣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项目。”
在北川新县城的商业街上,记者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围在卖羌绣的摊子前细细挑选。
羌绣老板周亚西说:“今天早上店里刚开张,就已经卖了300多块钱了,得赶紧摆货。”
四川绵阳的游客彭亮华刚刚购买了一套围裙。“这是羌族的一种围腰,图案和颜色都很特别。买回去既能作为留念,又实用,做饭时可围在腰间。”他说。
市场化运作 助推传统手工艺焕发青春
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文化局副局长唐红梅告诉记者:“地震之后,羌族妇女们重新拿起针线做羌绣,织一些手帕、羌鞋垫、装饰品等商品。很多人出自对北川的一种关爱,一种感情,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就购买我们的羌绣产品。在2008年8月到2009年这一年期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当时劳动力再就业和经济收入来源的压力。”
她表示,羌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与市场相结合的措施来进行抢救保护,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建立了羌绣文化产业园,使羌绣产业走上规模化。
“地震之后,做羌绣的人增加了几十倍。”北川县绣娘夏世鲜说,“北川县城很大,地震前,我们的生计基本上都靠生意,女的基本都是做生意、守门面,搞羌绣都是业余的。而现在,做羌绣的人越来越多,成了收入的一个来源。”
北川羌绣园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罗玲介绍说,灾后重建这段时间里,公司一面对当地的羌族妇女进行羌绣的培训,一面承接各种订单,然后将这些订单分发给绣娘,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羌绣不仅可以给羌族妇女带来收入,也让羌绣技艺在市场中得到了传承。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羌绣,知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用领域尚未打开
羌绣未来发展面临阻碍
羌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产业究竟能走多远,业里人也并不乐观。
“我们公司这几年的利润还不错,但是献爱心的、关注羌族文化的这一类买家比较多,不可能长期这样,所以现在我们靠自己找市场,毕竟从灾后到今年已经3年了。去年一年我们都在研发与市场对接的产品。”罗玲说。
“手工艺刺绣还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发展成多么大的、全球性的产业。如果做成类似于十字绣那样的产业,可能需要更高的策划人来策划。”她说。
她认为,未来几年公司也只有现在这种情况,用政府的平台,包括清华大学的教授也在帮忙设计,看能否在更多的关联产品上增加订单,例如细节的产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等。
“只有订单多了,她们才有活儿干。这几年有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就可以了。”她说。
上一主题:阿里藏民山羊绒里淘“黄金”
下一主题:广丰卷烟厂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