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二次创业 老板必闯“观”
[发布时间:2011-05-22 18:42:31 点击率:]

  □ 王雪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现在身边的一些企业家,如果他们的企业倒闭,如果他们身无分文,让他们重新创业,又不允许动用原来的一切关系资源,包括个人的影响力和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从零开始……也许,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照样会看到很多创业的出路。但是,二次创业的路似乎并不那么好走,这是因为不少二次创业的人忽略了它的创新本质。

  

  思想观

  难点在于“否定过去”

  

  据时代商报报道,有人这么评价辽沈地区的企业:厚度不足,积淀不够,很难走远做大。事实如此,比起浙商、粤商,辽宁商人的步子迈得显然是小了。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在200到500人,年营业额介于3000万到5000万元之间。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这些公司坚持过了艰苦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却在二次创业的时候走得很艰难。

  赵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钢铁生意,但是他发现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无法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他决定投资一个食品公司,结果在投资了700万元后,却打不开市场,他非常苦恼。在这场二次创业大战中,他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惑和压力。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战略专家冯春栋认为,赵明的经历是很多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共同困惑。

  事实上,二次创业是对过去的一次否定,否定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何况是否定企业过去取得成功的因素。所以,实施二次创业的难点在于:怎样将过去曾经促成企业成功的因素抛弃掉,并建立起一个新的管理秩序。也就是说难点在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之中。

  

  人才观

  让打工者变成创业者

  很多民企老板反映,在自己二次创业的时候,人才是最大的瓶颈。郑丽华在给其他企业做了多年的加工后,终于在今年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个时候,她发现过去的人才储备都是生产型的,而缺乏营销人才。她即使花重金,都招聘不到这样的人才。创立品牌就是她的二次创业,但是人才真是差点掐死她。

  人力资源专家郭驰认为,解决二次创业人才问题的捷径就是“让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对此,辽宁省广东商会带头人周建华深有体会。当年他就是被总公司派到辽宁来创业的打工者,由于以创业者姿态出现,干劲很足,业绩斐然。

  他回忆起自己当年来东北之前,在总公司绝对是持打工者的心态,即使职位再高,也无法摆脱这种心态。

  经过艰难的选择,公司老总的一句话提醒了他:男人,一生不做个创业者,那就枉为男人了。这句话促使他登上了北上的列车。踏上沈阳这个陌生的土地,创业的激情让他战胜了苦寒和创业之初的各种困难。他穿着黄色军大衣和伙伴一锤锤凿着地基,建设新厂房的时候,他的心是快乐喜悦的。

  

  认识观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不仅经历了二次创业,还经历了三次,甚至四次创业。他的第一桶金是从图书市场获得的,接着进入丝毫不了解的摩托车市场,最近又进入汽车市场。他的每个细分出的项目都切合实际,能赢得受众,也可以说赢得了市场的平台。尹明善认为,每个想做大的企业家必须要有二次创业的精神。创业需要的是激情、突破和日新月异,管理提升需要的则是有序、渐进和持续改善,对二次创业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很多企业家对“创业”的理解似乎显得有些狭隘,认为创办一个新的企业才是创业。但事实上,创业的范围很广泛,一个老企业研制出一种新产品,开发出一个新市场,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创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新。

  有一些在二次创业中出局的企业,甚至是有名气的大企业。为什么他们也会在竞争中倒下?狭隘的创业观导致它们忽略创新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大企业仰仗自己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缺乏创业初期的那种紧迫感,也缺乏小企业特有的对于创新的敏锐感知。其实,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大的企业也需要“二次创业”,甚至“三次创业”、“四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