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有个笑话,20年前,中国本土MBA首次招生。广告一出,很多观者大呼“你看看,还有专门研究打篮球的学问。”20年过去了,人们再不会分不清MBA和NBA的区别,如今已有十几万MBA毕业生活跃在各种行业的各个岗位。
□ 马晓雪
从最初的教育“奢侈品”,到现在的“日用品”,本埠的MBA教育历经了从光环到务实的蜕变,从草创起家的迷茫、到洋气扑鼻的照搬、再到回归本土的顿悟。
有数据显示,与入学前相比,MBA整体年薪层次普遍提高,无论总体还是个体均增幅显著。在整体平均年薪方面,2010届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6.1万元,而就读前平均年薪为11.1万元,毕业后平均年薪约是原来的1.5倍;在个体年薪方面,毕业后最高年薪达62万元,最低年薪为4.2万元,与就读MBA前相比,增长幅度从30%—800%不等。
入学人数:20年增长20倍
1991年,9位企业、部门高管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批MBA研究生,当时,全国9所试点院校共有94名学生入学,他们被称为中国本土MBA的“黄埔一期”
1991年,哈工大被授权试点招收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MBA第一次在中国内地登场。这一次亮相并没有引来惊艳,更多的是观望。据哈工大MBA教育中心主任钱国明教授介绍:“哈工大第一次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只有9名学生入学。他们都是当时省内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还有几位是处级以上的干部,是的的确确的‘高管班’。”当年,9个学生并不算少,全国9所高校一共也不过94名学生入学,平均每所学校都不过10个人。
“此后,招生人数从每年10多个、30多个、90多个发展到如今每年近200个。”钱国明对于招生人数的扩张,感同身受。“现在每年的报名人数已经趋于稳定了,大约六七百人。虽然入学人数相对提高,但从报名火爆程度来说,这几年应该已经趋于稳定,并不是最火的阶段。”
2000年左右,MBA在内地的热度达到巅峰,哈工大当年报名人数在千人以上。“20年来,年入学人数大约增长20倍,这可以反映MBA被认可速度之快。”到目前为止,除哈工大以外,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也具备了招收MBA的资格。
2010年,全国有超过3.6万人入学MBA,比1991年增长了383倍。虽然不能期盼用20年走过别人100多年的路(MBA项目首创于1908年的哈佛大学),但是可供对比的是,作为管理大师辈出的商业强国,美国在开创MBA项目68年后的1976年,才达到了每年4万多名毕业生的规模。而30年来震惊全球的中国速度,同样投射在MBA教育上。
平均年龄:30岁-35岁
在MBA早期学生的记忆里,班里聚集的都是“老总”级的人物。他们事业有成、年龄偏长、经验丰富。而现在的工商管理硕士则年轻得多,平均年龄在30岁-35岁,风华正茂、初生牛犊、对未来定位清晰。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这20年间,中国MBA教育、中国MBA毕业生从没停止过找寻自己的真正归位。
“老陈”从事MBA教育9年。9年前他大学毕业刚负责MBA的班级管理时,来读MBA的都是真正的“老总”,除了企业的经理、副经理的头衔外,他们的年龄也都是“老大哥”、“老大姐”级别,40多岁非常典型。当时,在这些老前辈眼里,27岁的他还是个孩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整个企业管理结构的变革,如今的工商管理硕士们年轻的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哈工大的工商管理硕士平均年龄多在30岁-35岁,他们在社会锻炼了几年,已经小有建树,希望通过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习充电,实现自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梦。
和早年“公派”的潮流相比,如今自费读MBA正逐年增长。多元化人群,让MBA越来越显示出区别于其他高校教育的特色。哈工大MBA教育中心钱国明主任介绍:已经拥有硕士学位又来报考MBA的学生大有人在,显然他们不是为了拿证而来。他们有的是为了换个职场甚至生活环境,有的则遇到了管理上的问题甚至瓶颈前来寻求解决办法。这种非功利性的目的,让MBA教育更凸显其务实特性。而反过来,这种特点也使得MBA越来越受到职场青睐。
服务本地:20年成长的顿悟
国内涨价潮当中保持原有学费价格,哈工大MBA在国内一流院校中独树一帜。办学成本的增长,涨价可能势在必行,但不会太高。原因很简单,MBA要为本地服务,离开本地经济水平、社会现状,MBA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从草创起家的迷茫,到洋气扑鼻的照搬,再到今天回归本土的顿悟,20年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学习与模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酝酿着改革创新的过程。如今,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能力塑造,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搭建更通畅的桥梁,已成为各中国商学院的基本共识。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MBA教育在更迅速地本土化,还有独立商学院的兴起———在中国MBA走过20年之际,中国商学院们正在迎来最新的蜕变。
多年来,MBA被吹捧,也常被质疑,就因为它的舶来品身份。曾经,借鉴国外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提升。但是,时代不同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工厂地位的奠定、世界知名企业的入驻和中国国内企业的迅猛发展,一直用外国案例教育中国学生的MBA老师们,感到了真正的被动。拥有千千万万成长型企业的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于改革开放之初照搬美日标杆企业,建立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文化,成为这些新兴企业最关注的话题。
话题延伸
20岁的MBA长成啥样了!
“20年来,我们通过摸索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钱国明教授对MBA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这是MBA的特色之一,学生们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解决、增长经验,与老师、同学互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拥护。“MBA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用性强,对于理论的来龙去脉不去深究,重点在于如何应用。”据介绍:这几年,哈尔滨及其周边的很多企业都委托哈工大培训管理人才,比如三大动力、大庆石油管理局、哈飞等等。“服务本地,才是本地MBA的根本。用本地案例作为学生们探讨、分析的案例,解决他们自己企业的症结,为本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这是MBA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使得MBA远远高于普通的职业教育。
为本地服务、回归本土,MBA20年的转型,让其“奢侈品”的光环逐渐蜕去。
下一主题:Avaya王昀:竞争从高效执行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