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质量管理硬功夫助力UCC“天险”下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1-06-15 14:43:09 点击率:]

  

  

  在与众多国内代工企业一样遭遇了继续代工还是做自主品牌的困难抉择之际时,整体产业的衰退更让原本的困境雪上加霜,而UCC是如何重塑自行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完成了从夕阳行业到朝阳行业的华丽转身呢?

  遭遇“天险”

  

  中国自行车协会信息显示,受金融风暴冲击,2008年自行车出口量出现了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全年累计出口5658万辆,出口数量下滑20.31%,其中出口欧盟数量下降22.3%,出口韩国、俄罗斯、阿联酋和我国香港合计比2007年减少300多万辆。

  而出口金额下滑9.95%,看起来不如出口数量下滑严重,则是由于更为严重的成本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等原辅材料价格,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一度超过30%,下半年又快速下降。原材料价格或是一路走高,或是大幅震荡,使对原材料价格高度敏感的自行车行业的代工企业经营风险大幅增加。加之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1-11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率仍仅为2.66%,低于全国工业企业5.48%和轻工企业4.76%的平均水平,而同期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2亿元,增长24.4%。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20%。汇率的快速波动不仅削弱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汇兑风险。出口退税率下调4%的现实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种种内忧外患,使自行车行业代工企业纷纷遭遇成长极限,一如人力不可及的“天险”,正日渐消磨代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利基。

  转身突围

  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有阴影的附近一定有光。同样的事物,不同心态者所见所行却可能完全不同。当大多数代工企业深锁眉宇坐困危城之时,UCC董事长林庆熙却华丽转身,看到自行车行业的广袤前景。“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将来中国将变成世界的市场。”

  国际原油较长时期高价运行,低碳环保的大势所需,让一些发达国家几乎将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和节能环保的代言人。不仅作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健康休闲的时尚标志。在荷兰,平均每人拥有一辆以上的自行车;在美国平均有2/3的人拥有自行车;丹麦的哥本哈根36%的市民利用自行车上下班。而中国城镇居民自行车保有量仅为2亿多辆,人均自行车的普及率不足40%,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普及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正是这差距展示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自行车在欧美从80年代开始成为一种健身运动,刚开始车种很少,后来慢慢开发有山地车、越野车、表演花式车、速降车、攀岩车,很多种骑车花样。”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大陆的一批台商林庆熙介绍说,“我们早年进来大陆时候,这边自行车还只是作为交通工具,大家的生活水平还达不到。如今国内人均收入越来越高,内需市场越来越大,并且政府现在鼓励内需。我们觉得不能总是习惯于困顿在代工层面里,是时候选择突围创建自有品牌,转身做内销市场了。”

  目前,中国自行车年生产量均值接近8000万辆,约占世界自行车生产总量的60%以上。而从产品结构上,尽管产量全球第一,但在品种和技术上却非强国。欧美国家致力于研发、生产用于休闲、健身、运动的高档车型;日本则集中主力集中生产生产高质量的城市车、折叠车、电动助力自行车及自行车的核心零组件—变速器等。

  “UCC从1990年在大陆建厂,就是做欧艺代工的,所代工的品牌也多是高端品牌。最高端的自行车我们做到6000美元到7000美元的出厂价。即使奥运竞赛车,也是UCC与国外厂商共同设计,并由UCC组装完成。我们有20年实业经验,并且与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同步,我们愿意把这些拿来和国内的消费者共同分享。”林庆熙说,“这是UCC做国内市场的诚意。”

  根据Global Industry Analysts的报告显示,近年运动休闲型自行车的增长高于平均增长率近15%,为健康休闲因素骑乘自行车约有95%。说明消费者对自行车的功能需求已逐渐从单一的代步工具,转向更中高端的追求。也因此,众多实力厂商纷纷进入国内市场“试水”,先有台湾两大顶尖品牌捷安特、美利达,后有国外大牌闪电、崔克。前狼后虎的夹击下,UCC却在几年间“拼命的增长”,迫使UCC不得不筹划另外找基地扩厂生产。

  “像捷安特,因为厂子很大,所以可以承载很多不同层次的消费群,尤其中低端市场占有率很大。UCC规模没那么大,无法服务那么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以UCC就只定位于某一个层次,主攻中高端车。我们不要贪心什么都做。做了20年中高端的产品,UCC的客户和供应商都是这个层次的。这些年来UCC在国内出口的平均单价是最高的,这是我们最顺手,我们只做UCC擅长的领域。

  在国内到最后就是考你的服务和口碑。从90年代开始,广州环球自行车等于UCC,大家都知道这个简写名称,知道这是一个工厂,所以我们就用我们工厂的名字做我们的品牌。消费者会觉得我们不像国外的品牌只是卖车子,服务却跟不上。消费者知道UCC在国内是有历史的工厂,并且都是和国外先进技术同步的,这让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质量、服务直接和高一级别的品牌挂钩,使UCC品牌发展之路一直比较顺利。”

  自行车背后的

  硬功夫

  

  “NO SPEC ,NO WORK”(无标准,不工作)是三星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曾为众多国内生产企业奉若治企方针。然而,在中国这个盛产动辄年产值上十亿巨型企业的国度里,严谨的作业标准和规定,往往让步于企业的销售规模和成本利润。关键性核心零部件用好的,而为降低成本,非核心零部件则向下选择。被业界笑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质,制造了一起又一起“一个螺钉引发的悲剧”。

  UCC的品质习惯不仅仅来自林庆熙自我认知,国内专业自行车爱好者们也一样火眼金睛。他们认为一些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大牌自行车,经常存在两方面的硬伤:一、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整车配置中搭配不均衡,这样就很难有一个明澈的性价比。混搭路线也体现不出车子的完美性能;二、国外设计不经修改转销国内,车架往往不太适合亚洲人身材比例。

  在一些自行车发烧友的论坛内,通常对UCC如此评价:“UCC的产品样式不如大牌繁多,可供选择的品种少,但是整体配置很均衡,几乎不见混搭,这样变速器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高很多,同样价位比大牌配置高。”

  检验一家企业一个产品的优劣,除了口碑相传,还需要更为硬性的关键性指标,即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机、物、法、环”(员工、设备、原材料、质量标准、生产环境)。

  设备、质量标准、生产环境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客户层层严格监督审核之下,已成为UCC习惯性的作业标准。而唯独员工与原材料供给是不可控因素。

  “大企业的供应链是纵向的,从原材料加工一直到成品,可能都由自己的集团企业独立完成。而中小企业是做横向的,UCC很多股东,大家趣味相投聚在一起。在这个行业里,我成立个公司,别人投资我;别人成立一个公司,我投资他,彼此互相投资,交叉持股,配套投资。”林庆熙说UCC的供应链,虽然也是横向合作,“但更像一个大家庭,互相补位,保持深度信任,休戚相关。”

  有网友在参观UCC工厂后爆料称,“工厂内工龄在15年以上的老师傅有100多位,他们都有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