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邓瑶 凌霄汉
中冶恒通从成立到巨亏56亿只用了4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经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中冶集团2007年9月重组唐山恒通公司成立中冶恒通后截至2009年,中冶恒通亏损达46亿元;其中,中冶恒通2009年净利润约-10亿元。
中冶恒通的亏损并未止步于46亿元。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冶恒通2010年度亏损额再度超过10亿元。其中,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到5%,总负债超过120亿元。
草率的收购
中冶恒通从被中冶集团收购到全面停产,前后不到4年时间。中冶集团一位管理人士坦承,收购恒通“是过于草率了”。
据一位中冶京唐项目管理人士称,促成此次重组的关键人物有时任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副总经理黄丹、首钢项目总经理张哲英、唐山恒通董事长梁士臣等。其中,首钢项目总经理张哲英成为中冶恒通第一任总经理。
中冶集团方面表示,当时是以承债方式重组成立中冶恒通。中冶收购唐山恒通有两个意图,一是借助工程建设向生产转型,二是为集团整体上市扩大资产总额。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冶原计划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获得恒通旗下机械业务51%股权,后经梁士臣游说,合作扩大至冷轧基地建设,并计划将其打包上市。
尽管中冶恒通早已资不抵债,但中冶仍不断追加投资,截至2009年6月,中冶恒通的总资产已由2007年底的70亿元扩大至139亿元。“追加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中冶集团,并且没有按照股权比例出资。”
中冶收购后,中冶恒通迈向了更深的亏损泥潭。审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冶恒通净亏损约5.7亿元,2009年净亏损额扩大一倍至12亿元。
由于资产瑕疵及连续亏损,中冶集团未能将中冶恒通纳入上市公司,并在招股书中承诺,中国中冶上市后的24个月内,即在2011年9月24日之前,拟通过转让所持该公司股权等方式予以处置。
四年换四任领导
“小乱不治,大乱随至;内乱不断,外乱日盛”。一位中冶恒通的下游客户一语道破中冶恒通持续亏损的原因。
4年间,中冶恒通的管理层接连换了四任,首任总经理是张哲英,第二任是外部招聘的韩继征,第三任是港中旅派出的张震,第四任为韩继征。导致中冶恒通发展规划缺乏连续性。“每一任的管理风格都不一样,导致改来改去,越改越混乱。”知情人士称。
例如,中冶集团派驻中冶恒通的首任总经理张哲英在其任期内大力精简部门,10个月后,由于中冶恒通业绩不但不见好转,反而亏损加大,中冶集团从唐钢外聘韩继征接任张哲英。韩到任后,以“引进唐钢模式”为由,重新增加近十个部门,并大量引入中层管理人士,“科长以上级别就占一个部门总人数的一半”。
然而,无论是哪一任领导者,都没能够对中冶恒通的弊端进行根本改善。
中冶恒通的实际生产还与客户需要严重脱节,大量非计划生产造成原料、资金、人力浪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冶恒通依然将大量工程外包给关联公司,这些工程后来大多撂荒。2008年至2010年间,中冶恒通开始大量投入固定资产扩大产能至500万吨,但实际产量与配套产能相差甚远。据记者获得的数据,2009年和2010年,中冶恒通的实际产量分别为113万吨、100万吨。
内部改革不了了之
由于盘根错节的关联交易,中冶恒通内部改革经常不了了之。例如,2008年3月,中冶恒通为拓展东北市场并创新钢材销售模式,与辽宁钢材贸易公司万雄集团签订产品分销合同,但这一合同打破了中冶恒通原有依靠产品营销获取灰色收入的利益格局,导致执行艰难。2010年8月,中冶恒通借助被另一家央企港中旅托管的机会,单方面废除与万雄集团的合同,导致万雄起诉中冶恒通。
这场官司也直接导致了中冶恒通停产。万雄集团起诉中冶恒通后,沈阳中院冻结了中冶恒通3056万现金流,致使中冶恒通资金彻底断裂,2010年底被迫全面停产。
此外,虽然中冶集团方面对媒体表示,中冶恒通亏损与上市公司无关,将由集团公司承担损失。但据了解,中冶恒通与中冶旗下上市公司锌业股份存在数亿元关联交易。
港中旅退出后,2011年,中冶集团开始与河北钢铁集团洽谈重组中冶恒通,并在内部提出,“在抓紧完善中冶恒通资产手续的基础上,强力推进该企业与河北钢铁集团的联合重组”。但河北钢铁集团方面表示,目前尚未决定是否重组中冶恒通。
上一主题:羚锐制药以“四个强调”助推管理上台阶
下一主题:张文义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