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策划词ⅠCEHUACI
兰蔻50克日霜进口价仅23元。又一种高档商品的质量和进价暴露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在进口中高档商品税负降还是不降的争论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在于通过降进口环节税实现降价,解决境内外同一品牌价差过大的问题。那么,境内外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仅仅是税负吗?数据不仅仅告诉了我们真相,事件暴露的问题还很多。
A.
事件ⅠSHIJIAN
兰蔻5年3检不合格
7月9日,温州市工商局发布夏令用品质量检测公告,在该局近期抽检的69批次夏令用品中,有12个批次产品不合格,诸如兰蔻、希思黎等国际品牌也未能过关,部分品牌产品甚至汞超标。
同时,工商人员还发现一些化妆品未用规范汉字标明“化妆品名称”、“原产国或地区(指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名称和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标注进口化妆品许可备案文号”等情况,兰蔻、希思黎等因此未能过关。
早在2006年,继SK-Ⅱ化妆品被查出含有铬和钕之后,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大知名品牌化妆品也被卷入风波,其六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
2009年第二季度,温州市工商局对浙南农贸、时代广场、开太第一桥等化妆品店组织开展了流通领域化妆品商品质量的监测。此次监测共抽取了32批次商品。经检验,合格22批次,不合格10批次,合格率为68.5%。此次抽查中,温州市时尚莎莎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销售的兰蔻新清柔卸妆乳、倩碧特效润肤露(黄油)等化妆品的标签不合格,如:无生产地址、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证号。检测中发现有些化妆品连中文标识都没有(水货化妆品可能性较大)。
B.
真相ⅠZHENXIANG
50克日霜进口价23元卖600多
兰蔻公司的销售人员说,他们在国内实行统一售价,即使在深圳,销售价格也与北京相同。而据记者了解,在香港铜锣湾波斯富街SASA店,这两款日霜价格均打八五折,折后价格为459港元和553港元,约合人民币381元和459元,比内地每款便宜近一半。
同一款进口化妆品,境内外价格差距大,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降低进口税率,产品就能大幅降价吗?
广东一位长期从事化妆品进口业务的公司经理告诉记者:化妆品在进口环节要交多少税,除了税目、税率外,影响最大的还是报关价(即“境外采购价+运输费、保险费等”)。
贸易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化妆品进口量4.71万吨,进口额9.97亿美元,按这个量、值换算,平均下来,每公斤进口价约21.2美元。其中,兰蔻日霜(产地法国),进口价大约是每公斤50欧元(约463.5元人民币)。
贸易专家指出,化妆品因规格、成分不同,实际价格差异很大,单靠比较进口量、值,不能准确反映每一种产品的实际采购价。但这个数据,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外采购价格较低的事实。按照兰蔻日霜每公斤50欧元进口价估算,50克日霜进口价仅23元,税负即使达到50%,所交纳税负不到12元,与600多元的零售价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C.
本质ⅠBENZHI
内外价差与进口税无关
专家表示,由于进口价是海关征税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运输费、保险费等),如果这个价格在市场销售价中所占比重不大,即使降税,也很难达到大幅降价的效果。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进口税收外,洋化妆品的零售价格还主要受进口品牌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国内的物流成本、经销成本、汇率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北京新光天地一家经销美国某进口品牌化妆品的销售经理表示,“进口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实行的是高价战略,大幅度降价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其次,国内经销进口化妆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在多数城市,洋化妆品大多居商场的黄金位置,除了价格不菲的租金外,零售商向供货商收取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已成为“潜规则”,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评论ⅠPINGLUN
洋品牌
内地价高怪谁?
□ 罗彦
透过价格表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许多外国品牌在中国内地卖价高,是因为他们在中国的定价策略,而税负高根本不是导致高价的主要问题。同类货品在香港定价低一半,与港人选择多,并不盲目热捧洋品牌,导致商家定价策略适中也不无关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LEVIS(李维斯)牛仔裤,在美国20美元一条,也就是个超市货,可在中国内地,却进入各大商场卖500元左右,成了时尚白领喜好的品牌。
更有甚者,像卡尔丹顿本是深圳品牌,冒充意大利进口品牌,一件T恤就敢卖到1680元。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让这些品牌敢于在中国采取高昂的定价策略?
商业销售的逻辑有两种,一种是降价带来销量,一种是定高价抬高身价带来销量。高定价策略,恰恰迎合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中国人“显摆身份”的需要。不少中国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畸形心态,促使洋品牌在内地打起了高价牌,促使中国品牌也要沾点“洋”气。
而且,正是抓住部分中国人喜欢炫耀、攀比的心理,在中国推出比其他国家更高价格的全球定价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选择——无论其在国外是否属于奢侈品,在中国定出奢侈品的价格就能成为奢侈品。
商业的原则是愿打愿挨。要想让洋品牌高价低下来,先把捧“洋”脚的热火劲降下来。
上一主题:“真功夫”否认与外资接洽
下一主题:宝洁的“新增长工厂”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