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管理企业难搞投资也难
[发布时间:2011-07-27 15:37:44 点击率:]

  

  □ 殷泽

  

  卖企业很容易,但如何给自己、给企业、给员工一个好出路,似乎并不容易。

  

  企业家“离而不休”

  在很多出让的企业中,出现了企业家“离而不休”的现象。也就是说,虽然公司的控制权已经发生转移,但是不少企业家还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待在新公司。

  纵观新世纪开始后的十数年比较受关注的并购案例,有很多企业家都选择留任新公司,但不幸的是大部分最终仍选择离开。

  对企业掌控权的失去,也意味着话语权的削弱,这恰是大多创业者在卖掉企业后的烦恼。归隐田园还是再战江湖,亦成为“哈姆雷特”式命题。

  何伯权于2000年将乐百氏集团卖给达能后,与其他4位创始人一道,继续留任新公司负责具体运营。但与控股方达能在公司今后的发展战略上发生严重分歧后,何伯权等创始人不得不集体辞职。

  而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例子则是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2007年年初,国美电器完成了对永乐电器的收购,陈晓进入新国美集团担任总裁。黄光裕和陈晓这两个当初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摇身一变成为一条船上的亲密战友。

  企业家在卖掉企业之初,与新东家往往处于“蜜月期”。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家从当初的企业所有者成为后来的职业经理人,角色转换问题凸显。再加上在公司里,与新东家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很有可能产生分歧,届时就很容易再次萌生退意。

  其实,卖掉公司就像再婚一样。首先原所有人与公司离婚,公司又同新东家结婚,财产(或产权)关系已经发生变更,角色关系也已变化,这时候要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度自然不小。

  因此,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在卖掉企业后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大胆放手,要么隐退田园,要么开始下一个商业征程,尽量与新公司保持适当的距离。

  

  莫测的企业命运

  对于企业创始人来说,选择卖掉企业,无非是希望企业在他人手中能够经营得越来越好,但有的时候似乎事与愿违。

  很多外资收购国内品牌,给出的溢价很高,诱惑也很大,但战略意图也很明显:要么是看中了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要么就是要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对市场的控制权。

  看到自己辛苦创立起来的品牌毁于一旦,有不少创始人都非常后悔,掀起回购企业、振兴企业的潮流。

  

  转型之惑

  近年来,企业家开始频频卖掉企业,转身投资。仿佛一夜之间,实业家都要变身投资家。

  据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介绍,在浙江有很多老板开始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投资上。在温州一地,从事创投业务的就有300多个机构,涉及资金1500多亿元。

  中国的资本市场日渐成熟,规模潜力也很巨大,很多人都将其作为一个富矿发掘。但是,所有的企业家都适合搞投资吗?

  北京惠雅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刘冰认为,下一步创投领域将会发生大的调整,优胜劣汰之后,将达到新一轮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卖,但是否要转身做投资,企业家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