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党鹏
中国西部经济和文化重镇成都,曾经诞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也孕育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民间股票交易市场,但当代川商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在实业发展上,却呈“高开低走、后劲不足”的疲软局面,让人既困惑又无奈。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热心推动川商尤其是民营企业成长,同时深谙其种种短处的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光大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政府能够为今日川商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长短互见
话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30年来新一代川商群体的典型商业性格?
谢光大:四川的企业家不事张扬,很实在,有一种大智慧,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他们也很勤奋和包容。跟东部沿海以及东北的企业家相比,川商通常更能尊重所在行业、尊重员工、尊重竞争对手(即使彼此竞争很激烈),他们愿意以谦卑和包容的态度,以取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不去挑战社会和政策的“红线”,只在许可范围内展示身手。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川商拥有更高境界的商业智慧。
话题:像刘永好、刘沧龙、薛永新等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川商,都是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力的,后来的川商似乎很难再重现其辉煌,是竞争太激烈还是机会减少了?
谢光大:不能说没有机会了,像通威的刘汉元做新能源,新希望的刘永好做金融业,都是切入新的行业,业绩增长也很快。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后,新川商有点后继乏力?我认为一方面受制于现实的投资创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某种程度的缺失;另一方面,后起的川商企业家精神上进入了一段彷徨期,创新意识和商业胆识有所消退。
归根到底,企业家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环境,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较为成熟和稳定,企业家才会把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不仅仅是川商没有新的领袖级人物出现,其他商帮同样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很多老板不去做实业,而是热衷搞PE(私募基金)、搞VC(风险投资),实际上就是缘于对市场和政策看不准。
话题:跟其他活跃的新商帮群体相比,川商最大的软肋何在?
谢光大:民间融资体系不强大,彼此的信任机制没建立起来,一直是川商的软肋。跟善于抱团发展,融资互助能力很强的温州商人相比,这一不足尤为突出。温州商人有很好的传统,互相之间资金的长短期拆借,都是建立在良性循环的信用机制上。而川商之间,即使三五个好朋友间的资金拆借,往往也会花样百出,纠纷很多。
我们省工商联尝试成立川商投资控股集团,就是想打造一个投融资平台,帮助川商突破固有的瓶颈。这家新的投资公司注册资金13.2亿元,出资方包括宏达、蓝光、新希望、川威、迈普、豪吉、金广、海特、剑南春、蓝剑等超过20家四川重量级民营企业。虽然对为数众多的川商企业来说,这个平台融通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但希望由此推动川商抱团合作,共赢未来。
扶持川商
话题:近两年成渝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四川的民营经济提供了很多新机会,地方政府如何在政策和服务上支持川商把握良机?
谢光大:目前,民营经济已占四川GDP的56%,要实现到2015年非公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70%左右的目标,非公经济每年都要在原有基础上增长3%才行,这要求大大拓宽民营资本的可投资领域。成渝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中提到,除国家禁止投资的项目外,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医疗、教育、社会培训、金融服务乃至部分国防工业领域等,都应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创业。
因此,四川省市各级政府官员们,首先要意识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主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群体;其次,要强化服务功能,弱化垄断倾向,降低门槛,放开市场,充分尊重资源的市场配置。一句话,管住政府这只伸向市场的手,川商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话题:四川省政府曾鼓励川商“走出去”,但除了少数个案外,大多数川商依然固守省内,且大多从事矿产、油气等资源开发,很少有更多跨地区和跨领域的投资突破。
谢光大:川商也有走出去投资的例子,如通威在东南亚投资农业、新希望在越南投资房地产、宏达股份在澳大利亚等国收购矿山,但总体上说,留在省内发展的占多数。这跟四川人的文化特质有关,像早年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东南沿海闽粤等省的人“下南洋”或“过金山”,大都是因为当地生活无着,不得不出外闯荡,四川是天府之国,民丰物阜,生活安逸惯了,很多企业家都不想走出去。四川企业的产品大多选择区域性市场销售,全国知名的品牌不多,这是他们又一短板。因此,川商的当务之急,是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海外,寻求投资收益最大化。
上一主题:既做市场品牌 更做社会品牌
下一主题:石墨商人 走出郴州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