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罗伦
在历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制造业企业几乎都占50%以上的份额。不过近年来,实业企业的营商环境却有恶化趋势,尤其是实业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研发、生产制造本身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原本被认为是最为黄金时期的“走出去”机遇,隐约蒙上了一层阴霾。
日前,在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上,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周林看来,眼下中国制造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在研发能力上存在差距,而要降低成本、追求真正的高效,可以在物流方面加以突破。此外,周林还认为,人才问题是企业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创新应坚定不移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两家企业分别以收入35亿美元和30亿美元列“全球营业额最大的机械企业十强”榜单的第九位和第十位。然而,名列前三甲的美国卡特彼勒、小松(日本)、日立建机(日本),销售额分别为181亿美元、137亿美元和60亿美元,也就是说,卡特彼勒一家的全球销售额,占到中国当年销售额的39%。中国企业与前几位的销售额差距依然不小。
“中国业内要产生世界级的大型企业,还是有机会,但依然面临不少考验。比如,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需要创新。”周林坦言,“除战略、思路上要有创新外,在开发、新品生产等方方面面同样需要创新。”
周林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水平,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上,依然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首先是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这些一直掌握在海外个别企业手中,这始终是国内企业老总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比如宝钢集团,虽然在制钢、炼钢方面的能力卓越,但是参观过工厂后不难发现,他们的锅炉等炼钢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事实上,目前中国机械行业的大部分液压件、传动系统等,都需从国外进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企业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海外零部件企业经常会拖延供货周期,供应量也不足。至于如何追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研发技术水平,周林建议:“想要在研发上获得最好的效果,就要参与大型研究项目,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市场,从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人才问题是关键
有业内人士把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生产出了产品;第二个阶段是大量的消耗吸收,扩大生产,降低成本,让中国人用得起这种产品;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的产品大量走向世界市场。
10多年前,中国媒体所关注的是,国际化的企业如何走进中国。但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这样的趋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向海外。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未来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趋势,不仅仅是中国,包括美国制造业在内,都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才短缺。
对于中国人才问题,制慧网首席战略顾问潇然博士认为:“从供应和需求的角度讲,中国的人才供应可以想像为一个很‘扁平’的三角形,这个高度代表了人才的质量和全球化水平。但是,外企在中国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高起’的三角形,这意味着比较低端的劳动力可能供过于求,而在中高端部分则供不应求。”
对此,周林院长表示认同。他认为,就像中国制造业亟需创新能力和技术一样,中国人才之所以面临瓶颈,也与传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制度,让大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焦点仅仅是考试。背书、做题,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这让创造性大打折扣。”周林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难诞生一个像史蒂芬·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
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向全球过程中,如何实现本地人才与海外人才的战略转变问题,周林也表示感同身受。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管理和领导方式,特别是对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西方社会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人,到了东方可能就不适应。这样的问题在外资企业初入中国市场时会遇到。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入乡随俗’,明白不同市场存在不同差异,并为此做足充分的准备。”周林指出。
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低廉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主要由三部分组合而成:第一是数目巨大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是改革开放急剧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第三是人力资本增长得很快,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观念、知识和信息大范围传播。然而,随着经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上述优势已经渐渐显现了不同的变化。
周林认为,从整体上讲,有三方面集中反映了低成本的优势变化。“第一个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其实就是劳动力供求形势在局部上、阶段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提高中国工人、尤其农民工的待遇,有积极意义。但是从竞争上看问题,人工成本的上升,要有消化能力;消化不了,竞争优势就减弱;第二个是能源紧缺,这集中在油、煤、电的供应上;第三是土地,也是数量管制,地价和房租没有完全反映短缺。比如像华为、中集这样的一流企业,要扩大生产,土地也是很大的限制因素。”周林认为,对现代制造业企业而言,“低成本战略”已经不再行得通。
周林介绍,有研究表明,以越南生产为例,它的人工成本几乎是中国的一半,但如果是生产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加上研发、生产等后续步骤之后,越南的整个生产成本却要比在中国高出1.7倍。
“这也就是说,企业现在最有效的战略是从全产业链上着手。”周林表示,只有提高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效率和水平,才可以有效降低总体成本。
上一主题:创始人的雄心和上市公司的命运
下一主题:“金九银十”来临 房企遭遇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