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海外奶源+本土营销
[发布时间:2011-11-25 08:44:46 点击率:]

  策划词ⅠCEHUACI

  

  目前,中国本土乳企里“真正拥有海外奶源”的,仅光明乳业一家。此次光明选择“海外奶源+本土营销”的市场策略,能否成功?能否夺回跨国乳企抢占的奶粉高端市场?整个行业都在观察。

  □ 本组稿件采写 李荣

  

  中国乳品企业首个海外收购项目,时隔一年多又有了新进展。总部设在上海的光明乳业公司22日发布消息说,其成功完成收购的新西兰信联(Synlait)乳业公司,已新建了2号工厂,当天竣工投产。从这一海外基地,将推出光明的高端婴幼儿奶粉“培儿贝瑞”,不久将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市销售。

  

  如何度过“磨合期”?

  

  在中国乳品行业内,去年7月18日晚间光明乳业的一则公告,让人大呼“突然”:光明乳业将以增资的形式认购新西兰信联(Synlait)乳业公司新增股份,持有其股本总额的51%股份,取得控股权。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试水“走出去”。

  时隔一年有余,正式归于光明乳业麾下的新西兰信联公司的2号工厂竣工投产。这座新工厂去年9月开工建设,设计年产能为5万吨,主要产品将是被光明“寄予厚望”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培儿贝瑞”。

  光明还披露了一组最新数据,完成收购之后的信联,2011年已扭亏为盈,预计从今年8月至2012年7月这一个财年中也可盈利。今年前7个月,信联收入已达1.85亿新西兰元。目前其1号工厂的主要产品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无水奶油及特殊奶粉,年产能约5万吨。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把此次海外并购形象地称为“闪婚”:什么都“快”。去年5月末,参与竞购;去年7月,公告此一海外并购事件;去年11月,履行所有交割手续。一年之后,2号工厂完工。业内最关注的是中外双方如何在“快”中度过磨合期。

  郭本恒对记者解释说,光明乳业的底线是“牢牢掌握董事会的控制权”,负责制订战略规划;信联负责业务层面的经营管理,在战术方法上允许有差异,但在战略方向上“必须和光明乳业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利益的互利互惠。“目前,双方已经逐步适应”。

  

  “重新定位”

  

  相关资料显示,在与光明“联姻”之前,信联已跻身新西兰5家独立牛奶加工商之列。信联曾是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集团的牛奶供应商和股东,后自建工厂生产大包装优质奶粉,并迅速成长为全球知名高附加值奶粉供应商之一。

  “收购时的想法,原本是把信联作为光明乳业的基础原料海外供应基地,现在对它的定位则是,在新西兰乃至全球范围内,成为高端原料和高端成品的供应基地。”光明乳业相关人士透露。2号工厂投产之后,信联整体具备了10万吨的产能,相当于每年加工70至80万吨的原料奶。

  这样的重新定位,给信联的产品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据介绍,信联以往的产品结构是单一的工业奶粉,现在是多元“架构”,工业奶粉与婴幼儿高端奶粉并重。其中,工业奶粉也由过去的大包粉为主,转向更高端、更专业的层次,可供应一些具备免疫、促进伤口愈合、脑部保健等特殊功能的优质乳品。信联现为新西兰仅有的2家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供应商之一。

  “前期的所有手续都已完成,培儿贝瑞在国内上市指日可待。”郭本恒对记者明确表示。这将是中国乳业首例海外并购完成后的首款上市新品。光明乳业特别提到了,这一高端奶粉产品将以“原装原罐”方式进口到中国市场,即是说“从基粉到灌装全部在国外完成,以成品方式进口”。

  

  能否改变

  中国奶粉市场格局?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粉市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洋品牌”抢占了相当大的份额。据相关业内人士的估计,以前“洋品牌”与本土品牌基本是“三七”开,如今刚好颠倒过来,高端市场更是“被几个外资品牌牢牢掌控”,即便价格上涨,不少消费者仍是“不得不买”。

  此次光明在完成海外并购后推出高端婴幼儿奶粉新产品,有“抢占市场阵地”的用意。郭本恒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一款高端奶粉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产品力、渠道力齐备是最为理想的。一些活跃的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相比,在产品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渠道力上处弱势;而本土品牌,虽然渠道力强,但产品力上仍有较大差距。“培儿贝瑞”这个新品,归于光明乳业的旗下,又是“原装原罐”进口,品质、配方上又适合中国婴幼儿,“可以形成一些独特的优势”。

  根据光明乳业的规划,新鲜奶、常温奶和奶粉是其三大支柱产品。目前奶粉业务还处在战略性培育的阶段,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2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

  业内人士认为,在原奶、包材、辅料、物流等相关成本居高不下、销售费用大幅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中国乳品行业的平均毛利率日渐微薄,利润相对丰厚的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成为乳业巨头的“必争之地”。目前本土乳企里真正拥有海外奶源的仅光明乳业一家。此次光明选择“海外奶源+本土营销”的市场策略能否成功,能否夺回跨国乳企抢占的高端市场,“整个业内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