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印度商人以物换物
[发布时间:2011-12-11 09:27:12 点击率:]

初冬时节的一天,当记者赶到西藏亚东县帕里镇巴桑家的时候,门口停着的一辆藏D牌照的微卡已经启动了。

  见有客人来,女主人德吉赶忙倒上酥油茶,摆上干果。巴桑一边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打电话。“那边情况怎么样啊?路没问题是吧?我要35箱酥油和铜具,再弄点日常用品。好,我大概中午两点左右到。”

  挂掉电话,巴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每次到中印边贸市场进货之前,自己都会先打个电话给熟人,问问那边的路况怎样,有没有下雪?现在有没有现货……“要是货紧张就得先预订。”巴桑说。

  巴桑从去年5月开始做边贸生意,已经积攒了不少的人脉。“我刚才问了,路没问题,货源充足得很。现在做生意,全靠朋友们帮忙。”巴桑喝了一口酥油茶笑着说。

  这一天是星期一,也是巴桑本周去边贸市场进货的第一天。要是路况好,每周巴桑都会去边贸市场三四次。巴桑说去年这个时候大雪早已封路了,现在山那边还没有下雪,看来今年可以一直忙到11月底封关为止。

  巴桑领着记者参观客厅里的陈列品。“这件是去年一个印度商人送给我的铜器具……”一件件摆设,勾起了巴桑的回忆。

  开始主要是跟过来的印度商人以物换物,后来边境口岸开放之后,过来的商人越来越多,巴桑就开了一家专供印度商人歇脚的旅馆。从去年5月份开始,巴桑才真正开始从事边境贸易。

  从印度进口酥油、铜具、佛像以及各种日常用品,巴桑指着一件紫铜壶向记者介绍,像这件摆设进价1700多元,拉到拉萨可以赚一两百元。“我一车大概拉三四十箱,那要全是紫铜壶的话,就得赚两三万元。”巴桑说。

  巴桑一个星期去边贸市场进货三四趟,各种货物从一般的到好的都进,有时候一车货三四十箱就要20多万元。得先在银行里将人民币兑换成卢比,身上常揣着上百万卢比的巴桑显得很轻松,一点也不紧张。巴桑说:“现在治安好得很,海关都为我们着想!”

  进回来的货就放在亚东,再中转到拉萨……用巴桑的话说——“供不应求!”

  由于要赶在晚上天黑之前回来,巴桑不得不跳上车子出发了。他还要去接住在亚东的大女儿,女儿懂英语,帮忙翻译可以让巴桑少吃不少的亏。“原来我们过去的时候可以带货的,但现在不行了,印度的海关不让我们的货进去。只能空车进去了。”巴桑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向记者挥手再见。

  在帕里镇,像巴桑这样的微卡,一天过去的有三四十辆。汽车的轰鸣声给这个边陲小镇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有一部分村民虽然不去边贸市场却仍然做着边贸生意,达瓦就是这样一个。

  走进达瓦的商店,一家人正围着火炉烤火,不时蹿起的火苗舔着黑乎乎的水壶底。达瓦往火炉里添了半勺牛粪:“我以前也跑边贸,但现在主要精力都在这个10多平方米的商店里了。”记者发现,这个小店铺还真算得上是应有尽有,从奶粉到火柴,从吃的到用的,样样不缺。

  达瓦说,这些货大部分都是从印度商人手里买的,每年5月到11月,许多印度商人来到帕里镇,带来毛毯、水瓶、胶鞋和各种日用品,大部分都卖给达瓦。

  帕那镇一居委会195户中有进出境手续的就有100多户,像巴桑一样频繁往来的有六七十人。今年的好天气给了更多的人信心,大量的村民正在考虑融入到这个浩浩荡荡的边贸队伍中来。

  普布顿珠从铜壶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折好的两本通行证,向记者展示。通行证上印着“中印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一本是普布的,一本写着妻子的名字布如。

  普布已经去过边贸市场两次了,并没有进货,普布说:“我就是先去看看行情考察考察,有做边贸生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