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复烤企业是一个长远目标,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两年来的发展历程中,记者从中总结出一条“舍得”之道,体现的正是公司管理层在运作思路上的创新与境界。
8家变一家
企业舍“小院”·行业起“高楼”
复烤企业重组整合的序幕的开启,来自8个“成员”的合力拉动。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来的云南曲靖烟叶公司、云南曲靖天然烟叶复烤公司、石林天合烟叶复烤公司、红河天赢烟叶复烤公司、楚雄烟叶复烤公司、云南省烟草大理烟叶复烤公司和云南省文山州复烤厂等8家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后组建,2010年1月1日正式运行,公司下属10家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年复烤加工量达900万担以上。
在重组前,全省10家复烤厂2007年、2008年、2009年利润分别为7687.3万元、14882.5万元、19655.1万元,复烤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可持续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复烤生产线总量不足,超负荷运转,加之设备陈旧,维修维护费用支出逐年增加,只能维系正常运转,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
沿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思路,经过重组的云南复烤企业成效明显。在2010年烤季,省局(公司)下达烟叶加工计划950.89万担,同比增加90万担,当年元旦刚过,原烟收储1095.3万担、原烟调拨224.7万担;累计加工烟叶592.6万担,占2010年加工计划的62.2%。2010年度实现税利4.36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实现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14%。重组企业之一大理复烤厂更是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期,通过环境整治工程,厂容厂貌大为改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得到了国家局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5月17日,国家局姜局长到云南烟叶复烤公司大理复烤厂调研后指出:“云南烟叶复烤公司合并重组的时间不长,但在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加工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记者评述】
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迈出了打叶复烤重组整合的第一步,但复烤企业普遍存在的机制不活、布局分散、管理薄弱、投入不足等影响复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让分散企业的力量真正凝聚起来成就大业,是考验管理层指导思想和执行能力的大课题。事实证明,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而在此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又将助推公司未来的发展步伐。
资源大整合
复烤舍“传统”·发展获“加速”
在打叶复烤环节中实现原料资源的合理流动,一直是卷烟工业企业美好的愿景。然而,在复烤企业重组整合之前这种状况几乎难以实现,工业企业在各地调拨的烟叶基本被限制在当地复烤厂加工。
集中加工最直接的限制来自于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云南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复烤公司董事长童荣崑说:“重组整合前,地市级公司控股管理打叶复烤企业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烟叶资源合理流动。”同时,现有的加工形式、工艺技术性能日渐落后客观上也限制了集中加工的实施。
重组后的云南复烤实行了“烟叶集中加工”,在2010年确定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和省进出口公司为集中加工试点单位。其中: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主要集中在宣威、泸西复烤厂加工,湖南中烟工业公司主要集中在师宗、大理复烤厂加工,省进出口公司集中在泸西、楚雄、石林三个复烤厂加工。
一年下来,模式运转顺畅:3家试点单位跨州市流动量为151.4万担,超过了当年集中加工烟叶总量279.5万担的一半。上海烟草集团加工点从5个减少到2个,湖南中烟从7个减少到4个。这3家单位的烟叶加工总量分别为77.3万担、93.5万担和108.7万担,其中,上海烟草集团从7地组织烟叶跨区流动54.6万担,湖南中烟从6地组织烟叶跨区流动35.7万担,云南进出口公司从5地组织61.2万担,烟叶跨区流动量占烟叶加工总量的比重颇大。
【记者评述】
随着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的推进,“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的深入发展和烟叶资源配置改革序幕的拉开,打叶复烤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推动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的举措不仅奏响了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的序曲,也为卷烟工业企业带来了“福音”。
调整股权结构
商业舍“股权”·工业有“动力”
重组,必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处理好省公司、行业各工业股东单位、各州(市)烟草公司、复烤厂和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云南省公司充分履行了其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职责,设置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模式。
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率先确立了股份制经营模式,新公司净资产17.5亿元,控股单位是云南省烟草公司,另有14家参股企业。公司成立之初,云南省烟草公司股权比例为59.55%。
2010年9月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召开了年度第一次股东会暨一届二次董事会、监事会。公司宣告注册资金由13.47亿元增加到38.68亿元,股东从14家增至18家,其中云南省烟草公司股权比例占32.83%,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江苏中烟工业公司股权比例各占10%,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浙江中烟工业公司、湖北中烟工业公司分别占9.36%、7.55%、5.18%,股权比例5%以下的股东单位共12家。逐渐形成了工业企业参股占多数、商业企业相对控股的股权格局。
【记者评述】
健全完善运作机制,将积极推动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扩大卷烟工业企业的股权比例,发展形成卷烟企业参股占多数,商业企业相对控股的股权格局,以鼓励卷烟企业深度参与管理运作,在提高打叶复烤加工水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俞惠梅所说,增资扩股让工业企业看到了深化改革的美好前景。
【链接】
复烤企业重组整合大事记
■1986年,行业第一条打叶复烤生产线在云南楚雄卷烟厂建成投产,该线加工能力为6000kg/h。
■2001年4月,国家局下发《关于推行原烟交接、委托加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打叶复烤企业“原烟交接、委托加工”的行业产业链定位。
■2003年2月,国家局下发《关于加快打叶复烤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打叶复烤企业改制步伐,实现工商联合投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7月,国家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关闭挂杆复烤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除个别确需保留外,其余挂杆复烤企业必须在2003年年底以前关闭。
■2006年11月,国家局下发《关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的决定》,明确打叶复烤企业的行业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烟草专卖局负责。
■2007年9月,全国打叶复烤企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打叶复烤企业打造成现代加工服务型企业。
■2009年5月,国家局下发《关于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省为单位对打叶复烤企业进行重组整合。
■2009年12月16日,由8家打叶复烤企业整合而成的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年加工能力达800万担,拉开了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的序幕。
■2010年1月6日,湖北烟草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年加工能力达180万担。
■2010年1月12日,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下属7个打叶复烤厂,年加工能力达600万担。
■2010年3月16日,国家局下发《关于加强打叶复烤企业建设的意见》,对第一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发展提出意见和要求。
■2011年3月3日,山东烟叶复烤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安徽省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已得到国家局批复,择日挂牌成立。第二轮重组整合开始。(资料来源:国家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烟叶公司)
来自工业企业的声音
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企业的复烤公司,必须时时刻刻注重来自于工业企业的反馈,为卷烟品牌做好原料保障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与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各卷烟工业企业对它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复烤企业重组为实现配方打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工业企业理当积极地参与其中。复烤点集中后,我们感觉在技术人员的安排、管理上轻松多了。——湖南中烟原料供应部部长徐双红
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全国重组整合后成立,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尤其是“六统一”工作、企业基础管理工作、集中加工试点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河南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红星
行业应该加强对打叶复烤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合格的打叶复烤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打叶复烤工艺技术,还应该会烟叶分级、评吸、懂配方、会管理,这是一类跨界的复合型人才,但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业技能鉴定以及通畅的职业资格晋升通道,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上海烟草集团
多年来,我们与许多复烤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集团90%以上的烟叶已经实现了初配方打叶。
——上海烟草集团加工技术科科长沈钢
打叶复烤企业的整合是一个契机,我们要积极参与重点产区复烤企业的改制整合,结合基地布局,强化资本纽带关系,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烟叶仓库、选叶场地、检测设备等硬件设施,增强复烤加工质量保障能力。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复烤加工布局,实现跨区域、多产地相对集中加工和配方打叶,满足重点品牌对原料的均质化要求,深化“定向投资、定向参与、定向加工”。——湖南中烟
打叶复烤企业重组前,卷烟工业企业调拨的烟叶很可能在六七家打叶复烤企业加工,原料均质化难以保证;重组后,卷烟工业企业选择复烤加工点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使模块打叶、配方打叶成为可能。这对卷烟工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监打员许冰峰
目前,由工业企业与复烤企业共同开展的科研项目不多,复烤企业重组后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改,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与复烤企业的科研合作,在一些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课题上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提高双方的软实力。——上海烟草集团
工业企业向复烤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并不代表着他们的加工能力会有很快提升,在加强质量控制、完善信息化、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还需要复烤企业自身从根本上努力。应该说,在新设备、新仓库“上马”之后,我们还期待着打叶复烤企业在管理、服务上能有更大的“革新”。——湖南中烟
上一主题:为行业“短板”发展树立标杆
下一主题:瑞丽:管好能发现“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