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汽车 自我提升不能奢望跨国并购
[发布时间:2012-01-01 08:18:05 点击率:]

 瑞典韦纳斯堡(Vanersborg)地方法院2011年12月19日一纸公告,宣告庞大汽贸和青年汽车2011年10月末与萨博公司达成的1亿欧元收购萨博100%股权协议彻底沦为废纸。这更明确地说明,现阶段中国汽车业无法将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做实现自我提升的主流方式。

  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提升的愿望本身没有错,然而,近年来,太多中国企业把顺序弄反了,自有品牌和自主研发尚未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甚至连出口业务都没有多少经验,就企图一步登天,通过海外收购取得现成的知名品牌和研发能力。殊不知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时希望得到的东西未必能够如愿得到,他们却要由此承担许多额外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通过这条渠道未必能如愿取得并运用收购方所期待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最大动机之一是获取先进技术和优势品牌,席卷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然而,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的思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工会等)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经营中严密监督。

  2005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文简称“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51.3%股权。但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毫无依据地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窃”本国技术;直到最后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双龙汽车工会也发动会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并在韩国全国发动签名运动,谴责上汽“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

  其次,即使成功以合理代价获取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如果中国企业自己不能在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足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他们通过跨国并购获取研究开发能力的如意算盘最终多半会落空,因为缺乏自主开发先进核心技术的收购方很难令拥有自主研发先进核心技术的被收购企业心服口服,收购方入主之日可能就是研发团队骨干开始流失之时。

  再次,成功收购品牌不等于能够成功摆脱被收购品牌这根“拐棍”。同时,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为获取技术和品牌,因此目标更多是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

  最后,大规模跨国并购必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放大债务风险。回顾当年雄心勃勃的韩国大宇汽车公司之所以颓然倒下,祸根就埋在景气时期大举海外投资而形成的巨额负债。前车之鉴,中国企业须时刻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