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魏薇
对于外界给九鼎贴上的标签—“PE公敌”和“工厂模式”,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刚困惑中夹杂着激动,“我们不过是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说这话的人不了解九鼎。”
吴刚说话简短直接。和他一样,黄晓捷、蔡蕾、赵忠义等几位九鼎的创始合伙人,均来自国内的非投资机构,这与投资界的海归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聚到一起的理由很简单:想把事情做好。
2011年上半年,九鼎投资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投资管理了正道九鼎、昆吾九鼎、夏启九鼎、商契九鼎、周原九鼎、九鼎医药等多只人民币基金和一只美元基金。投资项目超过60个,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民营PE机构。
能够实现凶猛扩张,是因为九鼎打破了PE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的瓶颈,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精英”模式的标准化、模块化之路,迅速超越了许多业界大佬,背后,吴刚们的生长逻辑到底是什么?
福特式革命:唯快不破
分析九鼎的可复制基因,创始之初的两个灵魂人物是关键。
现任九鼎总裁的黄晓捷,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折腾小买卖,黄曾经做过保荐人培训班,这类培训班跟风者很多,他就不断创新,推出模考题、冲刺班等,构建了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始终保持领先优势,虽然这笔生意的盘子很小,但黄晓捷善于“无中生有”创造游戏规则的商业才能已经显山露水。
规模化发展需要急速扩张。九鼎创立时的PE行业,一般的公司规模最大不过十几个人,从发现到调研投资,由一个人从头看到尾,考察一个项目几个月到1年并非稀罕事,吴刚把这种模式称之为“手工作坊”,也有人称之为“精英模式”。手工作坊虽然精细,但是不利于复制和扩张。
能否改变这样的局面?
吴刚发现,“手工作坊”适合做早期项目的投资,因为项目历史比较短,没有历史数据,只能天天和企业管理者泡,反复研究,所以花在企业身上的时间比较多。
规模化扩张需要标准化和专业分工,但这一向是制造行业的专利,类似的福特流水线模式在PE行业发酵,会生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小怪兽?
模块化生存
外界只看到九鼎后来在各个产业团队和流程上的专业分工,事实上,创立之初,吴刚便抛弃了投资公司所采用的合伙人各自带一帮人干活的山头制,每位合伙人变身企业高管,分别负责公司管理的一块职能,按照投前、投中、投后的分工划分职责,黄晓捷主要管融资,吴刚管风控,蔡蕾管项目开发,覃正宇管投资尽调团队,吴强负责投后管理,这些管理职能从2010年起,陆续形成项目委员会、投资委员会、融资委员会、投后事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风控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避免个人决策风险的一次新尝试。
合伙人架构的建立,让公司开始真正向专业化分工发展。
发现项目阶段,九鼎模仿深创投与各地政府合作产业基金的做法,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了办事处并派驻专业人员,在国内PE中首次尝试用拉网筛查的办法,选出各地符合投资策略的目标企业。九鼎的庞大网络将这些看不见的目标企业打捞了上来。
发现好的项目后,由产业投资团队跟进调查、研究和判断。按照吴刚的说法:每个产业投资团队的头必须是业界牛人,对行业理解透彻,熟悉业界的企业家、专家,懂行业各种规则。产业团队内部的分工非常细,医药行业的每个细分行业都有专人追踪研究,“专业化程度越高,越能缩短考察和决策的时间成本。”
懂专业的人不一定懂投资,懂投资的人不一定懂专业,九鼎将各种优势的人才搭配在一起,吴刚称之为“模块”,面对不同要求的项目,可拆分可组合。依靠这样的方式,九鼎迅速在消费、农业、医药、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内,复制了各自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专业投资队伍。
专业分工协作的方式,大大提升了九鼎的投资效率。但工厂化模式的确存在粗糙和忽略个人经验的风险。
正如黄晓捷的预言:先圈地、再精细,九鼎运营项目的模式,将从现在的分区域分行业调查过渡到更为精细化运营的产业基金,突出专业性,产业基金内部也要做流程分工管理。
复制人和章法
人和软性的标准是九鼎模式在复制扩张时最不可控的环节。九鼎试图通过培训来复制经验和优秀的员工,将人和经验固化为标准。
在培训方面,九鼎舍得花大钱,2011年上半年,员工培训的密度达到了每2周一次。九鼎还敢于放手给新员工锻炼,例如,新员工即可担任助理,参与项目实战。
吴刚相信,“九鼎人才的培养速度,肯定要比其他投资机构快。”有远见的公司会弯下腰打好基础。这也是九鼎成长基因里重要的一环。
尽管业内对九鼎模式毁誉参半,但一些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已经悄悄开始模仿九鼎的商业模式,做投前、投中(尽职调查等)、投后管理的流程分工。吴刚仍然对九鼎的成长保持着冷静的理智:没有所谓正统,只要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好的,如果方法不管用了,就换。
上一主题:如何让企业
下一主题:设备点检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