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微奇迹:被改写的10条商业法则
[发布时间:2012-02-11 13:54:00 点击率:]

  一切改变整个世界的变革,最初都萌生在不经意间。236年前,技术人员瓦特对工厂主博尔顿说:“不会起作用的。”博尔顿回答道:“当然会成功的,只要再试一下就行。”众所周知,博尔顿的小小坚持,以及瓦特对蒸汽机的一系列“小小”改良,引发了一场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工业革命。

  1、标准的重塑

  今天的机会在于,商业环境的变化比以前更快,行业的壁垒也比以前易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破坏力能够更快地传导。在这一点上,原先的赢家并不比你先知先觉。相反,那些行业外的闯入者,他们根本不了解行业的细节运转,他们只有大局观,他们从抽象和总体入手,他们的跨界思维与行业现有玩家大不相同。无知者无畏,他们可以尝试一切像机会的机会。结果,幸运的苹果常常砸到他们的头上。

  2、被重新定义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是指从事商品或服务交换活动,并形成营利所需要空间和周期。在这样一个时代,电子商务无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商业形态之一,而它所存在的空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

  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在任何一个商业区域,甚至就坐在家中,不论我们使用的是手机、电脑、或者其他互联网应用,当你随时随地都会接收到这个区域正在热销的商品是什么,无数的优惠打折信息铺天盖地,而这,又是移动互联的魅力。

  3、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冲突

  这是一个速度的悖论。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以极快的速度接收信息的同时,反而减缓了我们进行决策的速度。机会却也正在于此,在各类图书销售网站纷纷简单地推出“推荐书目”、“热销榜”的同时,一家叫做“天翼图书”的公司通过自己团队的甄选,为客户制作出最适合对方的“图书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准确与定制。

  4、知识的跨界与重组

  我们对于iPhone的溢美之词已经太多。这样一件工业产品,却是对工业法则的颠覆。这件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集成了最好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身上复合了美学、哲学,甚至神学,以及产品设计者的人格魅力。

  5、山寨中国与海盗精神

  互联网产业或许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惊喜。与潜规则、厚黑学和传统智慧所主宰的其他产业不同,中国互联网产业里洋溢着一种舶来的“海盗精神”:冒险进取、无拘无束、颠覆传统、破坏现有的游戏规则、抢夺既得利益者……正是这种海盗精神成就了美国的微软、苹果、Amzon、Google、Facebook、Twitter,也成就了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携程、新浪等等。

  其实,“山寨”之所以在中国盛行,也是一次技术与市场的重组。

  6、组织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本革命

  成就一个生意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也许更应该是,成就一个生意需要多少人。网络红人五岳散人参与的“很多人的咖啡馆”项目,有这样一个特色:“我要开咖啡馆……所有和我一样想开咖啡馆的朋友,拿不出几十万上百万,也不可能辞掉工作专门开店,自己也承担不了那么大的风险。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咖啡馆,用我们一点点的钱一点点的时间,凑成很多的钱,很多的时间。”

  当人比钱更重要,知识比资本更重要,商业的成功,也许将不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很多人”的成功。

  7、角色的模糊与边界的打破

  在这样的格局下,就连“谁在为谁工作”这个概念也变得含糊不清了。再过几年,给公司下的最好定义也许就是,谁能做出怎样的贡献、谁能获得什么数据、谁能在什么时间内获得某种收入的某个部分。严格地说,公司里根本不会再有什么“雇员”了。

  8、热带雨林式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曾经有欧洲考察者来到西非,他们大大嘲讽了一番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好几种作物同时种在一块地里,这根本不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然而,当他们将当地传统的多元化种植改变为单一规模种植,总体收成却大大降低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是无法实现集约化的。

  同样的,我们的商业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像一片热带雨林:既有参天大树(央企)、也有各色林木(外企、民企、混合所有制的上市公司),还有花草灌丛(成长型企业)和蕨类蘑菇(创业者)等。当所有的公司物种都生机盎然,才能呈现出生态的效率与平衡。

  9、大树转型再造的微环境

  当家电零售巨头张近东高呼“苏宁再次创业”,布局云时代;当互联网巨头马化腾号称“开放腾讯平台”;当管理软件巨头王文京默不作声地将用友下沉到二三线市场,我们知道,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大树也在转型。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创业板中依附于某个巨型企业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10、更多的免费午餐

  在节奏极快的经济中,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每次顾客在银行ATM机的交易平均要花2分钟时间,这意味着顾客进行了2分钟不计报酬的工作。而这部分工作本应是由银行多雇用出纳员来完成的。

  一个简单的商业设计,为银行节约了无数金钱。所以,“免费”并不像许多业内人士悲观的预测那样,是商业模式的终结。事实是,“免费”的商业价值在于,在“免费”之外,还能创造多少价值。

  (摘自《商界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