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白糖价格 “跌跌”不休几时止?
[发布时间:2008-06-02 00:00:00 点击率:]

国内糖价近期表现较弱,本榨季更是创下自白糖上市以来的最低价,似乎现实比预期更为残酷。在分歧逐渐加大的现在,我们似乎也变得迷茫了。糖价,到底还要跌多久?笔者认为,行情判断的前提还需要从其影响因素来谈起。

  供应过剩,

  糖价摆脱价格凹地难度增加

  当前榨季,国内和国际糖市面对的基本面雷同,均面临着供应过剩的巨大压力,这一点也严重制约着食糖价格的启动。上周四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称,2007/2008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将达到1.68亿吨,较上榨季的1.66亿吨增长1.1%,预计超出消费量980万吨,也就是说全球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糖。国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国食糖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供给不足的困境,逐步走向自给自足的道路。本榨季我国食糖产量预计达到1400万-1500万吨,而国内食糖消费量预计为1400万吨。同时进口方面,今年4月份中国累计进口食糖约13.6万吨,较去年同月的进口量增长120%。从目前的现状可以看出,产量几成定局,消量的启动才是扭转糖价走势的关键。而面对现在处于低价位的白糖现货,过分强调低价刺激消费不免有些偏颇,真正的供需形势改善不是建立在食糖从糖厂转移到中间商的仓库,而是需要真正经过了终端企业的消化以后转化出来的消费量。因此在今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实际销量将成为判断市场价格走势的风向标。

  高油价对食糖价格带动有限

  2005年国际投行高盛做出了油价将在2007年左右最高冲至105美元的大胆预期,在人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这一预测在今年得以证实,于是“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每桶可能在150美元到200美元”的预测,让众人坚决的相信在供给增长不足的预期下高油价时代确实来临。于是,燃料乙醇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原糖和原油价格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但有时两者之间的走势背离也让人们不得不再次认真考虑两者的关系。食糖不具备原油不可再生资源的特征,地缘政治等突发性事件对原油价格有很强的影响,而对食糖影响却很小。再者原油是工业品,而食糖却兼具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双重属性,所以不得不在分析的时候考虑进去其生长周期和天气变化的因素。因此原油价格的波动对糖市在心理影响上更占上风,而究其根本,还是以供求关系为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油价时代对糖价带动也很有限。

  地震灾害

  对我国部分产销区的实际影响

  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我国两大产区中的云南省的食糖外运工作造成较大影响。云南的食糖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步攀升,2006年产量为141.26万吨,2007年产量增至183.14万吨,而在全国各产区食糖产量普遍大增的2008年,截至5月21日,云南已产糖214.92万吨,当前还有6家糖厂尚未收榨。据了解,白糖在云南市场销量有限,市民年消耗在30万吨左右,其余180万吨都需要运到省外。自5.12四川地震以来,火车皮异常紧张,通往陕西、四川等地的铁路运输受到影响,使得大批白糖都滞留于云南市场。而第一主产区的广西地区地震影响很小,主要因为广西的食糖销售有海运、内河运输。销区各地,库存充裕的华中是上周糖价跌幅最为明显的地区,即便最近铁路运输受到影响,但原有库存以及联销、代销糖充裕,仍能够维持华中各地的食糖供应。西南销区变化幅度较小,身处灾区的西南销区,虽然到货无法及时,但食糖销售因受灾而受到影响,糖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勿拿收储当救命稻草

  今年的两期共计50万吨的收储计划已经全部顺利完成,近期关于继续收储的传言愈演愈烈,且版本很多,虽然大家对用收储来拉动糖价上涨报有一线希望,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程度,长期来看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和地方收储上无法解决糖市的根本问题,或者可以说收储只是把近期合约的下跌预期转变为了远月合约的下跌预期而已。且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徐息和副司长在日前的讲话指出,近两年甘蔗产量增长大大超过了对糖的需求的增长。也就是说,对于由于食糖生产过剩导致的糖价走弱,国家的支持力度将是有限的。

  (齐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