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高管给力 福特王者归来
[发布时间:2012-05-04 06:56:46 点击率:]

  在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和通用汽车公司(GM)破产后,汽车业一路上扬的运势就构成了极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濒临绝境,悔过自新,最后重获新生。在过去两年出版的大批一流著作中,布利斯·霍夫曼的《美国偶像:艾伦·穆拉利与拯救福特之战》(American Icon: Alan Mulally and the fight to save Ford Motor Company)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福特汽车公司(Ford)在穆拉利率领之下重获新生后,众多热切希望记录这一传奇故事的作家提出的采访请求纷至沓来。盛情难却之下,福特选择了霍夫曼这位《底特律新闻报》(Detroit News)的记者,并赋予他无须经过编辑审核即可秉笔直书的特许权。这真是明智之选。针对福特的成功故事,霍夫曼的这本著作既充满了机敏的评论,又洋溢着新鲜的真知灼见。

  福特如何峰回路转的基本情节早已为人所熟知。2006年,福特家族的后裔比尔·福特在邀请两位资深高管加盟遭拒后,力邀前波音(Boeing)高管穆拉利来底特律就任。穆拉利重塑公司的方式是,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沃尔沃(Volvo)和水星(Mercury)这两条产品线,致力于打造全球统一的福特品牌。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善于游说和人格力量,他打造了一支同心同德的高管团队。

  霍夫曼在书中写道:“最后,福特的高管们在做决策时,不再从怎样对自己职业生涯最有利出发,他们开始努力思索,怎么做才对公司整体而言是最佳选择。这是迪尔伯恩(福特总部所在地——译注)从未有过的新气象,也是福特之所以能过王者归来、重现辉煌的关键所在。”

  穆拉利活像是从普赖斯顿·斯特奇斯的喜剧电影里走出来的角色,整天唠唠叨叨,只知道说“哇,什么!”和“哎哟!”。但是在他的微笑背后,霍夫曼刻画了穆拉利内在的强硬。一旦有意见不同的人开始威胁到他精心打造的联合领导的氛围,这种强硬态势就会暴露无遗。

  当时,一位高管拒绝遵循他所制定的方向,穆拉利二话没说就让他卸职走人了。而另一位经理因为与团队合作不佳,被穆拉利下令提前退休。霍夫曼还透露,有一次福特美国公司总裁马克·菲尔兹使用公司专机遭到反对后威胁要撂挑子,但穆拉利还是顶住了压力。不过,穆拉利虽然立场坚定,但从不记恨。现在人所共知的是,只要66岁的穆拉利决定退休,深受他赏识的菲尔兹就是接替他的不二人选。

  穆拉利上任才几个月,坊间流传已久的福特家族内部矛盾就开始浮出水面。对此霍夫曼也做了深入刻画。当时,持不同意见的家族成员——尤其是比尔·福特的姐姐和姐夫面临危机:他们一时无法支取股票红利,家族视为珍宝的两大品牌——捷豹(Jaguar)和路虎(Land Rover)也即将面临被拍卖的命运。因此,他们开始与精品投资银行佩雷拉·温伯格公司(Perella Weinberg)探讨将股份套现的途径,包括出售公司的控制权。

  比尔和他的表亲埃德塞尔挫败了这一企图,并对穆拉利给予了充分信任。由此他们获得了丰厚回报:福特最终迎来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全面复兴。2008年福特亏损高达146亿美元,2011年却打了个漂亮的绝地反击,利润高达78亿美元。

  通过长时间相处所获得的深入了解,霍夫曼刻画了一位少有瑕疵、近乎完美的穆拉利。他唯一的问题是,自己会在早上5点半就赶到公司,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早早上班。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圣人传记。霍夫曼并没有试图美化穆拉利所获得的丰厚薪酬,这已成为劳工合同谈判中一个扎眼的问题。(2011年,穆拉利的年薪高达2950万美元——这是自从1986年李·艾柯卡在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挣得2360万美元年薪以来底特律最高的年薪)霍夫曼还充分利用了自己获准深入公司的特权,挖掘了此前曾被忽视的主题,比如2009年那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当时公司方要求联合汽车工会(United Auto Workers)作出让步。

  美国汽车公司的财运往往会随着GDP的起伏而起伏,而福特汽车也遵循着自己特有的丰年和荒年相交替的发展周期。霍夫曼写道:“在福特历史的长长清单上,超凡绝伦的成功与规模空前的失败轮番上演。排除万难、恢复元气后,又会滑入溃败,回到平庸、管理不善的老路上。”

  而福特汽车仍然存在短板。它没有及时布局中国市场,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正在下降,而其首批两款全球车型嘉年华(Fiesta)和福克斯(Focus)也没能给市场带来惊喜。实际上,穆拉利任期中真正的考验将是,他已实施的一系列变革,包括数据化管理,持续应用达成共识的各项原则和团队合作等是否能在他卸任后还保持活力。

  (作者:Alex Taylor 译者: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