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诚信载道》连载二
[发布时间:2012-07-05 09:10:19 点击率:]

 何为“信”?据考证,“信”也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商书·汤誓》记载了商汤在伐桀的誓词中所说的:“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后来,经儒家提倡,“信”逐渐蜕去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我们看几则古人重诺言、讲信用的故事: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约法三章

  刘邦率先入主关中,但并没有被秦宫的豪华陈设所诱惑,他知道夺得人心才是争夺天下的资本。于是,刘邦还军灞上,与关中父老约定:“杀人的偿命,伤人和盗窃财物的按情节论罪。”秦朝原来的严刑酷律,现全部予以废除,并且保留原有地方官吏,士农工商继续从事旧业。然后在灞上静候各诸侯军的到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关中是秦朝的发源地,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能否取得关中的民心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刘邦入主关中后约法三章,使原本惊恐不安的关中民众放下心来。因此获得了关中百姓的全力支持,这为他日后夺得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项羽就不同了,他进军咸阳后,将秦宫中财宝、美女洗劫一空,然后纵火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止。此举使他失去了大部分民心。

  尾生抱柱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后人常以“立木为信”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名词,说出的话要算数,作出的承诺要兑现。“不欺人”,这也就是“信”的基本含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等,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信既是君子立身、进身的根本,也是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他强调做人要“言而有信”,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守信用。他指出:“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和,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 ·兼爱》)老子说:“轻诺必寡信。”朱熹也讲:“信是言行相顾之谓。”汉代学者扬雄说:“信者,不食其言也。”所以,我们认为,“信”更多地偏重于“外信于人”,是向外、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个人诚实品格接受考验的外在价值认定。

  与“诚”的本体意义相对应,“诚”侧重主体道德修养,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修身》)想要修身养性,没有比尽到诚更重要了。《吕氏春秋·贵信》篇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朱熹认为:“诚意是修身的首要工作,诚心而后心诚。”信“则侧重外在的伦理关系”。《论语·学而》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和信固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其含义并无太大分歧。在古代,诚与信是可以互训的。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诚是内在的,主不自欺;信是外在的,主不欺人,诚于内而信于外。没有诚,就不会有信,反之,尽到信,则诚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