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口哨女孩吹到北京
秋鸣还不叫秋鸣的时候,是在1972年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当地名医老杨家的第四个孩子诞生了,取名杨涛。最小的闺女和其他孩子一样懂事,常帮着家里干活。只是3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无师自通地吹口哨,鸟虫猫狗,学什么像什么。家里刚开始并没有在意,只当是孩子聪明,模仿能力强。然而5岁的时候,当教师的母亲第一次听完她一直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小女儿却用口哨的方式将国歌吹得荡气回肠时,开始有些诧异了。
小杨涛的天赋逐渐显露,任何歌曲她都能用口哨表达得淋漓尽致。口哨给她打开了另一个精彩美丽的世界。她爱吹,学校小伙伴爱听。
杨涛开始参加一些小演出。艺术追求的梦想一旦开始,便如燎原之火不可收拾。为了自己爱的口哨,她最终退学了。
2012年,北京市民政局为秋鸣等长期义演的艺术家们正式特批成立了“爱之声”特色艺术团,秋鸣被推选为团长。“我发现,真正需要艺术和文化的,是基层,是边远的农村。我们这次去延安的时候,村子里3000多人围得水泄不通,每一个节目获得的掌声都让我们无法谢幕,那是几千人发自内心最淳朴的掌声啊!”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秋鸣被最纯粹的渴望和共鸣,感动了无数次。
而像这样的善举,秋鸣他们在艺术团没有成立前已经默默无闻坚持了10多年。
创业是一种“创爱”
和她同样默默无闻坚持善举10多年的,还有其他人。
在河北唐山滦南县司各庄镇的洼里村,56岁的高淑珍自建爱心小院,在今年被新闻报道出来之前,默默无闻14年,培育了39个残疾孩子。
“14年!高大姐让我非常感动。我就想着能为孩子们,为高大姐做点什么。”于是,秋鸣带上了自己的艺术团,走完公路走土路,先后好多次去看孩子们,还给洼里村的父老乡亲献上了两场义务演出。
“本来是想在爱心小院演,结果来的人太多,房顶上都是。怕把高大姐的院子给挤坏了,就先在村里宽敞的地儿给乡亲们演了一场,再回到小院给孩子们表演。给孩子们表演的时候都不能用麦,因为有的孩子耳朵不能受刺激。”秋鸣说,“孩子们特别开心,都咧着嘴努力完成鼓掌的动作……”
当秋鸣问一个孩子有什么心愿时,一个孩子说:“我想去看看首都北京。”秋鸣强忍着心酸接着问:“去了北京最想做什么呢?”孩子说:“我想看升国旗!”
单纯稚嫩的愿望一下子把秋鸣最后的伪装撕破了,她哭了好久。发誓一定要圆孩子们的“北京梦”。
于是,秋鸣多方奔走,四处申请,各种筹备之后,“六一”的时候,爱之声艺术团终于把这39个折翼的天使接到了北京,观看了升国旗,参观了奥运场馆和动物园。所以,在秋鸣身上,创业,其实是一种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