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尽管有一汽集团整体上市临近这样的重大利好,令投资者期待的一汽轿车与一汽股份(一汽集团IPO的载体)之间的潜在换股计划可能成形,但因公司业绩疲软,一汽轿车的股价从上个月开始再度跌破10元/股。分析机构北京高华在5月底的一份报告中,已将一汽轿车评级定为“中性”。
□ 杨小林
按照既定计划,一汽轿车将在上周推出奔腾系列主打高端的B90轿车,这款以换代马自达6(即现款“睿翼”)为蓝本打造的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承载了一汽轿车在品牌上占领高端、在业绩上扭转颓势的重任。不过,在自主品牌份额已降低到最近五年最低的大背景下,奔腾B90冲高同样挑战巨大。
在上月中旬发布的业绩预减公告中,一汽轿车上半年亏损4500万元至7500万元,而去年同期盈利高达8.04亿元。
然而,销量和盈利的大幅下滑,并没有阻碍一汽轿车在重大项目上的投资。一汽轿车近日发布的重大投资计划称,拟投资43.48亿元建设新能源工厂技术改造项目。公告显示,项目主要上马整车四大工艺,建成后具备双班生产20万辆轿车能力,投资回报周期为7.18年(税后)。
此前一汽轿车刚刚发布了一项股东回报计划。“上半年业绩预减公告已经报亏,今年全年估计盈利希望渺茫,而斥资40多亿元上马的新能源技改项目建设周期22个月,要到2014年才能投产,估计未来三年股东分红的希望都很渺茫。”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一汽轿车股东回报规划与重大投资计划“齐发”,让投资者难掩失望。
猛炒“新能源”
“项目上马的名义虽然是新能源技改,但未来投产的并不会全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奔腾和欧朗品牌的传统燃油汽车,仍是项目建成后投产的主力产品。”一汽轿车董秘办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坦陈,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量产要视政策和环境的成熟度逐步推进,目前暂时无法预判未来的量产规模。
一汽轿车公告显示,公司将上马新能源技改项目,涉及筹建新工厂,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厂房及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为43.48亿元,其中新增建设投资41.91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58亿元。
在上半年销量骤降、业绩预告报亏且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前景不明朗的前提下,一汽轿车反而“大手笔”砸向新能源概念。尽管大多数国内企业都在车展上以“概念车”形式展示过新能源汽车,但真正斥资数十亿元,专为新能源车项目单建新工厂的则少之又少。
根据公告中披露的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建设期为22 个月,内部收益率为13.32%(税后),投资回收期为7.18 年(税后)。
在解释为何上马该项目时,一汽轿车在公告中表示,建设新能源工厂技术改造项目可以使公司的产品线得到延伸,提高市场覆盖率;未来批量投产新能源车型,走在技术最前沿;巩固现有的目标客户群,提高品牌形象。不过,对于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信息——新项目建成后将投产哪几款新能源车产品,一汽轿车并未予以披露。
在此之前,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曾在去年的上海车展上发布了“蓝途战略”。作为“蓝途战略”的一部分,一汽将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生产准备等方面投资98亿元,打造乘用车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动平台和多个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平台,共计开发13款新能源乘用车和3款新能源商用车。
去年8月份,一汽集团首批新能源轿车正式下线。而首批下线的新能源车型,是一汽于2009年开始自主研发的,基于奔腾B50平台打造的奔腾(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奔腾(EV)纯电动轿车。对比宏大的新能源规划,截至今年上半年,只有20辆由一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交付使用,且订单主要来自地方政府采购。
也有观点认为,一汽大力投资新能源项目,瞄准的是政府即将出台的大规模财政补贴。
“股东回报”虚悬
“一汽轿车8月9日发布的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里面提到‘无重大投资计划’是(执行股东回报规划)前提。”股吧里一位散户抱怨道,公司近期发布的“重大投资计划”公告,让其原本期待的股东回报计划变得希望渺茫。
据记者了解,在从2006年至2011年连续6年的盈利年度中,一汽轿车均对全体股东以“每10股派发红利”的方式进行了现金分红,其中创下盈利新高的2010年(当年年报一汽轿车净利润为18.16亿元),一汽轿车给每10股派发的红利最高达到了4.27元(含税)。
有投资者认为,上述“重大投资计划”,基本上让一汽轿车之前发布的“未来三年(2012年-2014年)股东回报规划”瞬间化为泡影。
今年2月,由中投证券、群益证券和华泰联合三家机构出具的研究报告,仍对一汽轿车分别给予了“强烈推荐”、“买入”和“增持”的评级。
【分析师说】
有分析师分析认为,在上半年业绩报亏且不断有重大投资计划出笼的前提下,一汽轿车发布的上述“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明显“缺乏诚意”。据其分析,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是今年5月证监会提出的最新要求,但从一汽轿车同时发布“股东回报规划”和“重大投资计划”这一事件看,证监会要强化对上市公司分红透明化监管,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下一主题:日企没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