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13亿多人口,社会变革广泛深刻,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我国社会管理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世所罕见。
攻坚克难,转型中国发出响亮的声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流动人口高达2亿多,“流动的中国”意味着什么?这大体相当于2个俄罗斯的人口、3个德国的人口、4个法国的人口。
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给社会注入蓬勃活力,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让漂在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如何让他们受到尊重、享受公平、融入城市?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转型中国”,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流动大军”管理这类躲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蜂拥而至。
“外来人口管理,过去就是人员登记、出租屋管理、计生、治安等几项工作,约束性强,人情味不足,虽然管理上有效,但毕竟感情上有隔阂。”江苏张家港新市民事务中心负责人王树秋说,他所在的这一机构最早的名字叫暂住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过去强调管理,现在注重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的名称之变,折射出当下社会管理基本理念之变。
回眸社会管理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始终高扬着“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
这样的管理创新,人们也许不会陌生: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经济适用住房配售给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条件准入”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积分入户模式……
这样的姿态转变,人们也许屡见不鲜:“盲流”变身“新市民”,限制排斥变为平等对待,“不闻不问”转为“零距离服务”……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理念重塑,让社会管理于无声处成为服务群众、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事业。
以往自上而下“命令—服从”式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与时代渐行渐远。党的十八大代表、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必须切实改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把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大胆摒弃以往社会管理‘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软化’社会管理身段,前置社会服务触角。”
以改善服务引领管理创新,传统的管控型管理正在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北京市朝阳区探索“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模式,将公共服务项目前移至商务楼宇;
山东省泰安市针对以五类重点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等为主的重点人员,突出抓好培训就业、爱心温暖、帮扶成长、矫治救助、保护关怀5个平台建设;
湖北省宜昌市把全市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网格管理员,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从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从以强制、处罚为基本手段向注重采用说服、指导、协商、对话等维护相对人尊严的方式转变,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冰冷的惊堂木。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底色中,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道亮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管理之基、和谐稳定之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思考和谋划,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就管理抓管理。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
这样的报告温暖人心:10年,就业新增人口过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8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这样的措施让人期待: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填平社会鸿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回应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改进社会管理。这是社会管理的演进逻辑,也是时代发展的动人图景。
上一主题:中国光伏业 在“寒冬”中寻求转型升级
下一主题:法治乃社会治理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