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十大会计手段整治IPO乱象 严堵业绩操控
[发布时间:2012-11-08 09:56:34 点击率:]

  针对企业在IPO过程中的业绩作假、独立性问题以及企业在上市之后短期内业绩大幅变脸等现象,证监会近日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4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证监办发[2012]89号)(下称“4号文”),围绕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十个方面问题,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监管关注内容。可以预计,在该文件贯彻落实之后,企业在IPO过程中曾出现的各种乱象有望得到有效治理。

  从源头把控IPO风险

  在本次证监会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IPO公司审计业务的十项监管风险提示中,前三项均主要针对事务所审计程序的前期工作,分别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企业内控测试,以及非财务信息的印证。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将风险控制在源头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这将促使事务所在风险项目的接洽阶段将更为审慎。

  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IPO审计业务时,应当对发行人上市动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行业地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公司治理情况及申报期基本财务指标等进行调查。对存在欺诈上市嫌疑或者审计师无法应对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事务所应坚决拒绝接受委托。而对于发行人在IPO过程中曾经更换审计师的情况,后任审计师需要就其原因与前任审计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发行人管理层的诚信情况。同时,事务所还必须了解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测试,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发行人,审计师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

  事实上,证监会对审计师在IPO过程中的职责要求正在不断细化与提高。除了上述基本的评估以外,审计师还必须结合发行人的经营特点,重视申报期内年度财务报表各项目间的勾稽关系、联动性以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相互印证。4号文提及的财务信息印证包括申报期研发费用发生额是否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一致,公司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是否能够相互匹配,应收账款变动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非财务信息则包括发行人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否与发行人历史沿革和经营情况相互印证等。

  排查盈利异常疑点

  在IPO招股材料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无疑是财务报表,而公众质疑的焦点话题之一,便是发行人涉嫌利润操纵和业绩美化,由此引发对发行人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从新股业绩变脸的现象剖析,原因之一也是IPO审计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部分公司利润虚增。

  监管部门在4号文中要求,审计机构应充分关注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是否能够相互匹配;发行人的产能、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耗用是否与产量相匹配等信息。

  对于发行人存在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监管部门要求审计机构多维度排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对于公司申报期内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脱节的情况应追查其合理性,识别发行人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发行人在申报期内的盈利异常增长现象并发表核查意见,如申报期内发行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财务报表项目,或营业毛利、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等情况,应督促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补充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