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机遇与风险共存
[发布时间:2012-11-15 08:57:57 点击率:]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在拉动四川经济的同时,是否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产业过剩?随着世界经济的放缓,资金的到位率和利用率如何?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刘茂才:投资所占比例不宜过重

  

  四川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头戏,在西部大开发中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明两年,3.67万亿的重大项目投资,为四川带来发展机遇。但是四川著名经济学家刘茂才个人对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有一些不同看法。  

  投资、进出口、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刘茂才认为我们四川现在的“三驾马车”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很好的拉动四川经济发展,投资所占比例不宜过重,车头一头重一头轻会翻车。而目前投资分量过重,且缺乏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如成都到都江堰又是快铁又是高速是否有必要,新增那么多的机场目前是否都需要,从长远来讲修建快铁、高速公路、机场等是需要的,但是需要长远规划。而目前这样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经济将会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成都市政建设也有相同的情况,二环路改建造成交通堵塞,影响市民生活。有些路是有必要修的,但需要在总体长远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为了增加GDP而花钱,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浪费。

  

  “三驾马车”要协调发展

  

  完全靠投资拉动经济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如下象棋,军马炮要配合起来才能打胜。四川目前只强调投资,而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到威胁,欧洲、美国市场、中国沿海加工贸易均受到巨大影响。他表示四川出口应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倾斜,西部开发面向南亚、东南亚这是战略性的选择。原因在于,首先拥有共同认可的东西,如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与发达国家有差异,但同是发展中国家就拥有自主产业产品的优势。  

  战略选择好对经济的带动就强,一味的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是不行的,近些年我们也吃了一些苦头。我们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儿童玩具,因为便宜。电子、基建等产业方面行业在美国却没有优势和竞争力。然而日本的汽车却在美国的汽车市场占了百分之三十,因为其节能强且智能化程度高。同时,文化背景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互补性比较强。我们的重点并不应该是让自主创新的产业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一味打入欧美市场,很有可能下一轮金融危机就会转嫁到中国。  

  今年四川的GDP呈下降趋势,总体经济并不乐观。而问题第一在于这么多年大规模的投资主要靠贷款,内资外资的投入,而到还债期限时,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还债压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二、过去的城市发展主要靠经营土地,而现在通过土地经营推动城市发展的路子被堵死了。第三、中小企业,尤其加工企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支撑,对国家的贡献很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很大冲击,再由于资金瓶颈、产品质量瓶颈等问题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严重,影响到了GDP的增长。如果明年四川GDP继续下降,明年预计将会有6000—7000万的失业下岗工人,即便以5000万下岗工人计算,而以一个下岗工人至少拥有三口之家来算,意味着至少一亿五千万的人需要国家支持。而且现在城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如城市残疾人、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仅会造成社会问题,也会带来很多经济压力。  

  基于这种情况,政府很重视,对中小企业给予了政策支持,成立中小企业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现在面临转型的问题,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产业转型,产品转型,管理模式、思想、理念转型,转型中的阵痛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资金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且中小企业贷款很困难,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特殊政策予以支持,注入活力,使其发展,将来的贡献将不可估量。

  

  拉动内需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刘茂才认为,改革发展使我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巨大问题。目前,中国两极化的趋势愈加显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52,超过国际规定的0.4的警戒线,更远远大于最理想的0.36的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只解决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致使两极化趋势有增无减。

  人口最多的农村本应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市场。但目前国民消费呈现畸形化的发展态势,一次几万,一顿饭几万的消费比比皆是。商家厂家追求高额利润,国家政策也向富人倾斜,如投资政策,过去房地产的蓬勃发展靠的是政策的扶持,但如果是农民要贷款则难上加难。现在的根本问题是要尽快让农民富起来,有能力消费是现在应该重视的问题。国家政策导向上应该引导商家厂家面向大众、面向农村,生产一些大众的、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把城市的文化带进农村,同时,一些过度的高档奢侈消费要有一定政策的限制。注重大众消费、满足大众需求,对整个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刘茂才谈到,现在有很多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如政绩工程、攀比消费、面子文化等。我们的很多官员都强调政绩工程,一上马就各种投资、修路、建设工程,为自己的政绩树里程碑,以便往上升官。而他认为县区一级的领导应该将目光更多集中到怎样让农民富起来这一课题上。现在一般的老板都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即使没有钱都想方设法借钱开好车,似乎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尊重。盲目的攀比消费,看重面子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目前人与自然严重失调,气候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国家强调科学发展观,对自然负责、对生态负责才能做到科学发展。

  

  看好四川投资前景

  

  刘茂才认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作为中国的乌拉尔,环境、气候、资源、人文都很不错,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他认为投资应该着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铁公鸡”建设必不可少,但高科技的,市场前景大的,创新型产业则更需要重视,如攀枝花的钒钛矿、四川稀土资源开发等等,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和协调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同时,他也认为教育投资也亟需重视。但就目前来讲,四川文盲、半文盲居全国之最,很多边远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连个小学都没有。基础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投入不协调,四川是全国高等学校比较聚集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整个投资太少,质量太低,影响到高等教育,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四川是外出打工人口最多的一个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影响。人才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在投资上要重视教育投资,尤其的中小学教育的投资,改变恶性循环,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四川在西南具有战略地位,目前的发展领先一步,地震的特殊背景给四川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应该清晰看到,盲目追求投资消费的制高点是不妥的,经济制高点应该放在产业创新上,同时对过去的优势产业加大扶植的力度,让它发展的更快更好。

  

  刘璐:四川重大投资规划是机遇也是挑战

  

  此次投资侧重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方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留美经济学博士刘璐认为对完善和提升四川的基础设施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四川的交通建设欠账太多,还未真正形成网络,目前四川的出省通道还远不能满足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需求,而且地质灾害多发也影响着四川地市间的经济交流。这次大规模投资一方面会显著改善四川的道路交通条件,为经济腾飞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一定需要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修了拆拆了修的建设浪费。   

  此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将使得四川在这些领域的经济话语权显著提升。由于这次投资项目中能源项目投资额最多,这对解决四川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   

  其次,向富士康成都光电显示产业基地、联想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国腾导航研发、西昌钒钛氮合金等项目的续建和开动,不仅将强化四川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甚至在局部产业上能逐渐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其战略意义非常显著。   

  最后,像一些重大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和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对提升四川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其比重仅占3.67万亿的约10%,但至少开了一个好头。

  

  庞大投资需警惕产能过剩

  

  针对此次庞大投资,许多业界人士担心是否会力不从心,造成冒进的态势,刘教授则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其总规模是相当吓人的。到今年8月底,四川“四个一批”项目总投资已达6.47万亿。这6.47万亿既包括“十一五”期间已实现的投资,也包括要到“十三五”才动工的规划中项目,而3.67万亿是其中推进速度较快的项目。   

  其次,这3.67万亿投资中并不是所有项目都是新增投资,所以其规模有一定程度的夸大。此次3.67万亿投资中,有2.098万亿元是来自于续建项目,即一两年前就已动工、但今年仍在建设的项目,出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从开工到完建的整个项目投入”均被纳入此次统计。而剩余约1.5万亿的拟开工项目介绍尽管已公布,但业主单位和开工时间仍不确定。由于交通、水电等项目建设周期很长,资金不可能在2012-2013周期内一步到位,因此很多项目的具体融资方案还存在一定变数。   

  当然,他也谈到此次重大投资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产能过剩和浪费。典型案例是光伏产业。四川前些年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光伏行业的产能,在当前国际需求萎缩的情况之下,销售非常困难,使得很大一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其他诸如水泥、建材等行业的新一轮产能过剩,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问题。

  

  民间投资门槛太高

  

  刘教授认为不管是6.47万亿也好,还是3.67万亿也好,如此大规模的投资的融资问题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这个投资计划资金总额能落实多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吸引民间投资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目前政府方面对民间资本主要坚持“非禁即入”的政策,对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是持鼓励态度的。但是,技术要求很高的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民间投资的门槛太高,其吸引力可能会相当有限。相对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民间资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其获利方式仍待商榷。实际上,现在尚缺乏比较好的鼓励民营进入的实施细则。   

  另一方面,此次大规模投资基本没有设计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和振兴,这是遗憾之处。中小企业对税收和就业的贡献作用非常显著,其繁荣和活跃是良好经济状态的体现。

  

  国际经济低迷,巨额投资稳增长

  

  目前,政府提出“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经济发展曲线,刘教授认为这主要是“稳增长”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今年9月以来,多个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家批复,其投资计划总额已经将近20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而持续低迷,使得我国出口乏力,而内需的消费又难以启动的情况,单纯依靠投资推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屡试不爽的稳增长的办法了。

  他认为四川作为中西部经济的龙头强省,有优势也有劣势。当前中西部各省市主要拼的还是招商引资,挣项目的“吸血”式发展方式还未有根本的改变,而自身的造血能力普遍还不强。四川自此着重基建的大规模投资,将大大提升四川的基础设施水平,这对进一步招商引资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四川本身具有显著地人口和人才优势,如果加上能和东部省市匹敌的基础设施水平,则在西部各省市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将更有可能胜出。  

  从政策来说,不外乎土地和税收上的优惠,这是各地都很容易模仿的,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各地的政策有趋同的现象,所以单一的政策吸引力正在减弱,其远不如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对招商引资来得实际。

  此次巨大投资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即GDP的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长期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其挤出效应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