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文│机构投资
nstitution Investment 袁方晨
解读合资基金公司10年历程,笔者在寻找一个样本。
摇身演变成了纯本土公司。2002年12月,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到2012年10月合资基金走过十年,招商基金年合资基金公司的剪影:从万众期待、悉心呵护到泯然众人、黯然淡出。
合资对中国基金业,甚至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乃至趋向成熟,其作用毋庸置疑——从风控、公司治理到市场营销、投资理念等。只是在本土机构越来越壮大的时候,我们需要发问:外资的那一套还有没有价值?我们学到精髓了么?未来我们还需不需要从政策上鼓励外资的进入?
如果说本土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冲突,更多是在利益层面,需要的只是利益分配的机制平衡,而合资公司的冲突是来自于理念和彼此的不认同,难以调和。
这十年,合资之路的艰难,估计总经理最有发言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稔地周旋于中外方。
国海富兰克林是个经典样本。
在合资基金公司中,国海富兰克林是股东冲突比较典型的公司。成立以来,不乏亮点,但是在这背后,是中外股东理念和控制权无休止的争执。
作为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坐镇董事局的基金公司,国富成立八年,先后有三任总经理吃到了董事会开出来的“罢黜牌”;投研连年拿“金牛”,但公司规模一直不上档次;最早建立完美风控体系,却没把脉到中外股东勾心斗角的风险,也不小心搞出了个黄林事件……
归根结底,也许可以归咎为资本贪婪的天性:中外方股东都在各自使劲,希望为自己所代表的资本方捞得更多权力和利益。
事实上,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在其他合资基金公司身上也能看到。从2006年证监局决意为“中外合资机构”大开绿灯、扶持合资基金公司开始,业内业外、媒体坊间就开始源源不绝地述说着中外股东相互角力的故事。
从2006年5月8日中资公司中邮创业基金成立,到2010年9月28日中资公司浙商基金成立,期间4年多,证监会暂停发放中资基金公司的牌照,只发放合资基金公司牌照。
然而,监管层会发现,当初所预见的“外资股东将先进的投资理念和合规风控带进公募市场”得到兑现的同时,行业里开始浮现另一种混乱:在海外拥有丰富资产管理经验的外方股东,与了解国内市场、拥有“地头蛇”优势的中方股东互不相让,都期待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于是争端不断,公司经营备受困扰。
已经有外资股东熬不住,“割肉”走人。比如2012年3月,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公司退出金元比联,出资五年最终戴着一顶亏损3300万元的破帽子离开。又比如,泰达宏利在外方股东的不断轮换中二度更名,湘财荷银和泰达荷银都是它的前身。
此外,中国金融环境和投资政策的多变性,也教早年窥视中国庞大市场而来的外资股东们吃了一些闷亏。如2010年8月,出于“外资机构只允许持有一家中国基金公司的股份”的规定,同时持有申万巴黎和海富通两家股权的法国巴黎银行,无奈退出申万巴黎,接盘者为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
关于外方股东撤退最新的案例是,2012年10月,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公告称,两家公司拟携手出资9800万欧元接过荷兰国际集团(ING)手中招商基金33.3%股权,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变身中资基金公司。
更多的合资基金公司抱怨,公司中方与外方股东经营理念出现了较大差别,公司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据说,有基金公司的中方股东正酝酿增资,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控制人事权。
而国海富兰克林的外方股东对增加股权的期待也是毫不避讳。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的大幅反弹行情后,迄今A股市场持续低迷,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连年下降,目前仅有2.5万亿左右。同时,基金公司的利润遭受银行渠道的大力挤压。由此,多数基金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甚至部分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的下滑幅度高达50%。
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全部73家基金公司中,有40家公司打着“中外合资”的标记。但大多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最为看重的增加管理资产规模,在这几年并没有明显的起色。多家合资基金公司的资本金宣告吃紧……
后期以参股形式介入的外资,不少是扮演财务投资的角色,如富国、嘉实等,这种合资的意义本身就有限。
另一个特点是海外背景人才的淡出,最早如光大保德信纯外方的总经理、投资总监,接下来是海外背景的如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人才的主动或被动淡出。这到底是胜利还是损失,也是见仁见智。
国海富兰克林拥有几乎同样强势的中外方股东背景。其外方股东的控股股东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集团具有60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早在1997年入驻中国、落脚上海,是首家进驻中国的外资证券机构。中方股东国海证券,其前身是我国首批券商之一,去年借壳上市成为我国第16家上市证券公司。
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国海富兰克林中外方股东的战火大部分赤裸裸地投射到“总经理”这一职位人选的争夺上。
在短短8年间经历四任总经理,林伟杰、林晓、金哲非都因为董事会的选择而被罢免,如今的总经理李雄厚已经通过董事会一年的“试用期”,暂时坐稳了位子。
笔者希望窥豹之一斑,通过解剖国海富兰克林的内部更替,解读合资基金公司的生存现状和困境。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资基金公司的矛盾仍然会存在。
我们要不要外资?
上一主题:钾肥入秋 青海盐湖增加投资寻出路
下一主题:国富投研“独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