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微电影 泡沫里的产业革命
[发布时间:2012-11-15 09:01:25 点击率:]

  对于“什么是微电影”,至今还没有精确权威的定义。在不少人看来,说到底“微电影”不过是古已有之的“短片”所穿的一个马甲,事实上也是如此。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微电影特指篇幅特别短的短故事片,只是“短片”的一个子集,不过这更多是对现有现象的表述,算不上真正的分类。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微电影”不过就是软性广告片,这种观点偏激,但几乎一针见血道破了真相。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界定“微电影”:由专业或准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摄制,并且主要依靠视频网站作为播出平台的短故事片(但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排斥纪录片),其中最为受到关注和曝光的,往往是承载了很强广告(或软广告)性质、由品牌商投资的主题定制短片。

  

  广告与短片的混血儿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不论是视频网站还是影视公司,谁都不愿对当下中国5.13亿互联网用户和3.56亿手机网民以及不断攀升的网络视频使用率视而不见(数据源自《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而作为消费者的用户,除了在影视剧在线点播上消耗的时间不断增多外,对长视频的耐心却未有相应的增长,这也成为多数受访者告诉记者关于“微电影为何火起”的一个理由。  

  2010年,凯迪拉克为宣传其新品轿车,斥千万巨资,先后请出吴彦祖、莫文蔚分别主演《一触即发》及《66号公路》短片,以“微电影”包装营销并引发上亿次网络点击,而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上线至今播放量也已接近1.2亿次(2011年中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总计3.7亿左右)。“微电影”上亿级的受众群体和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让出资方激动不已,此时又正逢以流量为生存根本的视频网站在采购压力下寻求自救,而作为制作方的影视/广告公司更垂涎于品牌商的大笔投资,于是三方一拍即合,一时之间,街头巷议皆是“微电影”。  

  和资本一拍即合的不仅是视频网站及制作公司,微电影拍起来轻松,尤其是报酬可观,影视圈的明星大导们更是乐得“与有荣焉”。新浪请来了周迅、黄立行、余文乐、张静初等人,并邀请彭浩翔担任监制,为三星手机出品了“四夜奇谭”系列,以“明星微电影”的包装赚取眼球。网易则是在明星艺人有新作或新动向时,为其量身定制宣传短片,成就所谓的“网易明星微电影”,比如赵忠祥重出江湖主持天津卫视的明星模仿秀《王者归来》之际,就曾作为男二号出现在一个叫《神话》的短片里,而一向以哥字辈闻名的曾轶可也抱起吉他,在微电影《天使的礼物》里演起了柔情天使。搜狐则携手中影,请来刘烨、黄渤、王学兵、黄磊、吴秀波、李光洁、张默等男星担任导演,美其名曰“移星换导”,为诺基亚X7手机定制了“7电影”系列。  

  正当明星微电影火热之时,名导大师又纷纷登场。优酷继“11度青春系列”后又打出“美好2012”战略,除了邀来王小帅、陆川、滕华涛、郝蕾等影人为别克定制“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外,还接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监制,蔡明亮、许鞍华、顾长卫、金泰勇四人导演的“大师微电影”。而此时由广告公司转型而来的合润传媒则联合新浪网、乐视网,邀请到了宁财神、海岩、郭敬明、韩寒等14位文艺界人士担任监制,准备推出10个系列,共60余部微电影作品。

  

  呼之欲出的大买卖

  

  在今天,微电影是一个大筐,各种路数,各种出发点不一的短片发布到网上,统统主动被动变成了“微电影”。

  毋庸讳言,大品牌的定制“广告剧情短片”是当下的主流,不过支流也很多:《大魔术师》、《春娇与志明》、《我11》等电影新作配以专门的微电影作宣传(但实质上和传统预告片或片花发布大同小异);和电影宣传相似,新歌附上一部微电影也成为潮流,苍井空的的《第二梦》即是为其同名新歌定制的剧情短片+MV合集。另外,出自或官或私之手的城乡旅游宣传片也成为一大热门,《相约山楂树》、《岸边的记忆》、《我与南京有个约会》、《IN深圳》等也贴以“微电影”的标签上线,甚至有福州村民自掏腰包30万拍摄家乡林浦的故事……据业内人士统计,仅2012年,就有2000多部微电影作品先后上线。

  从生意经的角度来看,作为微电影最活跃的推手,同时作为影院和电视之外的第三大展映平台,视频网站在影视剧制作和播映上的主动权与日俱增。虽然向电影院线的倾销还远不可能,但台网互动目前已成事实,继青海卫视首档微电影栏目《幸福微剧场》开通后,爱奇艺的“城市映像”微电影也在重庆卫视《星光影》栏目开播。除了主打微电影出品外,各大视频网站在影视剧、自制节目上的投入也相当大手笔,例如乐视网计划每年为其自制内容投入1.2亿元。

  这其实是一个和国际同步的趋势,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在无法说服美国主流影视公司与己合作、并且和巨头维亚康姆(好莱坞六大之一派拉蒙制片厂的母公司)打了一场漫长的版权官司后,决定绕开好莱坞自己单干,他们在5月宣布,已与多名电影制片人、演员和歌手签订了合作协议。电影《黑天鹅》的制片人乔恩·阿维奈,喜剧演员艾米·波勒、雷恩·威尔逊和饶舌歌手Jay-Z都将在Youtube上开设自己的频道。Youtube表示,将在未来投资1亿美元来制作专业级的原创内容,到今年7月底,网站每天都会有25个小时时长的原创内容上线。

  而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传媒业和IT业还在蜜月期里。由和润传媒、新浪网、乐视网三方合作招商的“梦想的力量”微电影采取的五五分成模式就显得皆大欢喜,新浪和乐视各占5个系列的独家版权,所得盈利则由两家视频网站分别和华润传媒对半平分。

  在明星大导及媒体的集体帮力下,微电影一时“乱花渐欲迷人眼”,呈现出绝对势不可挡的繁荣之势:中国微电影协会成立,“尚8电影产业园”等微电影产业基地建起,甚至南京的一个中学开了微电影传媒班。于是把“微电影”打造成一个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业内人士大胆预估,这个产业的产值在未来五年内会破百亿。

  

  又一个彩铃业

  

  作为一种介于电影和广告的中间产物,微电影被承载了一些超出它所应该负担的期待及冲动。很多人对当下微电影的广告味浓重以及作品的稚嫩不屑一顾,但其实回过头想想,院线长片产业构成的“中国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

  前不久,华谊宣布将联合中国电信推出网络付费微电影频道,前者负责版权采购及平台运营,后者负责用户推广及打包服务。虽然付费点播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可实践的模式,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也开始尝试,但在网络免费资源还丰富异常的当下,华谊对中国付费点播的现状并非不知。据本站记者采访得知,华谊它看重的,是移动终端视频点播的前景以及中国电信在捆绑套餐服务上的优势。但此举仅视作一次有益尝试,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验证。

  正如微博对于传统传媒的颠覆和补充,网络文学之于正统文学的另辟蹊径,和传统电影及广电业相比,微电影天生有着“非官方”的身份,较易操作且少受管制,因此充满活力并包含多种可能性。然而今天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活力”似乎从一开始就在走歪,因为当前微电影产业的联姻双方——互联网和影视业——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都是表面繁荣、实质充斥着大量虚火,当两者结合之时,那些糟糕的负面成分:唯商业论、低俗倾向、业余气质、暴发户脾性,两两相加,更在产生熏人的化学反应——但愿这只是成长之初的一些波折和迂回,我们的期待是,这种成长不要再遭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管制,而且能够朝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当然,也许这也是奢望。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个行业,如果把它视为“文化”,可能难免会失望,但在一地鸡毛中,或许微电影可以成为一种类似于网络文学(以穿越小说、鬼故事等为主)、手机彩铃、在线游戏一样的“有中国特色”的亚文化产业——格调不高,品质不够,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然而,这个大买卖本身事实存在,而且在大量平庸、山寨作品中,偶见精品。微电影的未来,大抵如此。

  

  微电影产值达100亿

  

  无数人对微电影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是基于对手机这个微电影主要战场或者说是主要平台的认可。

  记者也从某电信运营商处了解到,2012年全球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60亿,全球目前有40多个国家运营商开展了手机视频业务,手机视频市场用户规模2011年底突破了1.31亿,预计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用户规模达到2.82亿。而在市场收入规模上,2010年为6.67亿元,2011年年底达到21.6亿元,到2013年预计达到116.1亿元。

  而国内电影市场上,2010年底才达到100亿的票房规模!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曾评价这个100亿大关:“这是一次艰难的突进,是近十年电影市场最艰难的一次攀爬。无数阵亡影片、数以百计付诸亏损的影城,以及上十万殚精竭虑披肝沥胆的忠勇影人和投资者建设者,所有痛苦的付出都写在了100(亿)高地上。”

  电影如此惨烈的努力,将轻松被手机视频超越,而微电影如果按照目前的势头良性发展,将在手机视频业务中,占据极大的比重。据未经证实的统计数据称,包括了广告类微电影在内的微电影产业,在2012年已达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