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一根“缝纫线”的创富传奇
[发布时间:2012-11-17 01:06:23 点击率:]

 义乌有闻名全球的衬衫行业和较为完善的服饰配件产业链。作为其中一环,缝制服饰的小小缝纫线也从一开始的边缘产品发展出了大市场。义乌商人孙爱钗和丈夫创办的涵有棉纺厂,就见证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口小染锅闯市场

1992年是孙爱钗夫妇的“创业元年”。“那一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了两万元。其中花4000元钱买了一口高压锅,1.2万元买了一只二手锅炉,这就是位于后宅的小作坊全部的家当了。”孙爱钗说,因为设备简陋,只能染制黑、大红、咖啡、上青和宝蓝5个颜色的缝纫线。

当时还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交通也不便利,想拉业务只能自己出去找。于是,夫妻俩作了分工,孙爱钗负责外出跑业务,丈夫张涵有在家负责缝纫线的染色工作。

白天,孙爱钗的目标是义乌篁园路上的缝纫线经营户,给每家留一张写着作坊地址和联系人姓名的纸条,推销染色业务;晚上,她一边做家务,一边给丈夫打下手。

“线料和染料都由客户提供,作坊只提供染色加工服务,收取加工费。”孙爱钗回忆,当时一公斤缝纫线料的染色费用是3.5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染几百公斤,“虽然只是小作坊生意,但一年下来也能赚到不少辛苦钱。”

两年后,孙爱钗夫妇存了40多万元,打算买块地建一家正规企业,不再小打小闹。

曲折中走出品牌路

然而,两人的美好想法被现实轻易击破,因为买地的审批流程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

“染色行业有污染,时间一久会给周围环境带来破坏,既然没办法买到地,只能暂时转行。”孙爱钗介绍,之后他们尝试过从事玩具行业,但一直做得不顺心,于是,在1997年再次回归缝纫线行业。

这一次,孙爱钗和丈夫找机会在后宅租了10多亩地,建了厂房,并且购入一批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兼顾缝纫线的生产和染色。

“原有的染色业务过于单一,如果自己生产缝纫线,或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孙爱钗说,与此同时,取名为涵有棉纺厂的新企业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港回”商标的申请书。“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同庆,而新企业同一年创办也值得纪念,所以把商标定名为‘港回’。”

在孙爱钗看来,义乌市场经过数年发展,已经衍生出很多缝纫线生产企业,但质量过硬和有品牌的产品还不多,她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让企业走得更远。

经销商遍布10余个省市

“10多年下来,感触最深的是企业要发展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孙爱钗介绍,简单来说就是随时把握服饰潮流,更新缝纫线产品。

以前,各种服饰产品相对单一,对缝纫线的颜色要求也比较简单,只要和布料颜色相近都能用;现在,服饰款式越来越丰富,服饰生产企业对缝纫线的颜色定位越来越精准。

另外,缝纫设备的更新,同样会促使缝纫线的生产工艺作出改变。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缝纫机缝速较慢,普通缝纫线在针头的带动下不容易折断;而现在的高速缝纫机在持续运作时,针头会产生高温,缝纫线除了强度必须达标,还要求表面带有硅油涂层,起到降温和顺畅过线的作用。

“如果跟不上服饰企业的变化,原有的缝纫线市场份额只能不断萎缩。”孙爱钗介绍,截至目前,涵有棉纺厂已陆续推出2000多种颜色的缝纫线产品。应用范围涉及普通缝纫线、高强线和缝包线等,基本上涵盖了所有需要缝纫线的领域。

由于产品丰富、性价比高,愿意代理“港回”缝纫线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除本省外,江苏、江西、湖南、河南、福建等10余个省市,也都发展了经销商。在外贸市场,“港回”缝纫线也得到了中东、欧美等地外商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