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幽秘脱俗的西溪,似乎很难与资本市场发生联系。不过,被誉为“电视剧制造第一股”的华策影视,便藏身在这块湿地的小溪边,柿树下。
小作坊变成大产业
华策影视的文化墙上,贴满了《天涯明月刀》、《薛平贵与王宝钏》、《施公案》、《国家命运》等海报,这些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均出自华策影视。而这些大戏的幕后“总导演”,是华策影视董事兼总经理赵依芳。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希望把中国影视事业从一个民营的作坊变成一个产业,并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了这个计划,我们开始做自己的投资、市场规划、打基础,建团队……”对于华策影视的创业史、赵依芳记忆犹新。
据悉,华策影视虽然成立只有7年,但最初的8人团队早已在影视行业摸索了多年。那时,文化影视公司在别人眼里就是皮包公司,更不要说议价权了。当时,电视台只允许电视剧贴点广告,后来电视台逐渐发现电视剧还真能拉动广告,于是开始考虑购买电视剧,电视剧产业逐渐成形。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交易总额逐年稳步提升。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年交易量约45亿元,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76亿元,电视剧市场正由火热走向狂热。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更多人相信影视行业前景可期。
华策影视一直从事电视剧的制作投资,投拍剧和外购剧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财报显示,2010年华策影视外购剧收入为9781万元,投拍剧收入为1.81亿元。但由于外购剧整体毛利率达69%,高于投拍剧51%毛利,所以当时外购剧和投拍剧各占据着公司营业利润的半壁江山。不过,借助上市募资突破资金瓶颈后,华策影视的制作产能将实现快速扩张,公司业务结构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精品化战略应对行业过剩
近期,诱人的影视行业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前来淘金,影视行业产能过剩的格局愈发明显。
有关统计也显示,我国每年备案公示的部/集数达到1000+部/35000+集,但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数量为400~500部/1.4~1.5万集,这表明相当多的影片拿到摄制许可但没拿到放映许可。而且,电视剧每年的需求量仅为7000~8000集左右,即使拿到发行许可证,1.4万多集电视剧也并非都能盈利,有的甚至无法产生收入。
对于文化产业供需失衡的特征,赵依芳称:“文化产业不同于服装产品,如果是衣服坏了,还可以低价销售,但是电视剧、电影拍坏了,就没有人看,也没有地方播,所以华策影视率先提出了精品化,并一直追求这个理念。另外,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降低作品失败的风险。华策影视所有的产品和作品,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我们觉得文化产品要代表主流的文化方向,才更容易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相对电影的大明星、大制作,电视剧向来以内容为王,剧本的好坏更能决定一部电视剧质量的高低。为了保证剧本优势,华策影视先后网罗了一批国内著名写手。
国际化探索驶向蓝海
对于华策影视的未来规划,赵依芳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时期,华策影视希望在这个历史阶段,把中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成“产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全媒体化”。
在双剧驱动保障业绩的基础上,华策影视在海宁影视基地的投资,便是实现其愿景的重要平台。
去年,华策影视与海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海宁武侠影视基地。海宁政府出地,华策影视出资,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其定位是影视产业国际合作试验区,一是产业,二是国际化,第三是具有实验性。
赵依芳对华策影视国际化之路充满自信,她的底气源自近年来公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外购剧为例,华策影视每年都会从海外国家引进优秀的电视剧,外购剧份额约占国内总量的10%,外购剧除了为华策影视贡献了近半的业绩外,还为华策影视建立起了与国外媒体合作渠道。
总经理说
赵依芳说,在大华语的时代,中国的全球化影视播出平台一定是中国人去创建。华策影视希望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去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华策影视希望通过海宁这个平台做更多的衍生产业,比如影视译制、海外推广、语言译制软件等业务。“全球化其实是未来影视业的蓝海,今天把影视译制产品卖到非洲就多500美金,卖到南美洲又会多500美金,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随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市场未来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赵依芳说。
上一主题:宝洁 你的晋升政策“肿么了”?
下一主题:一汽轿车 投10亿推高端MPV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