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2-11-25 03:38:02 点击率:]

□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副所长 副研究员 廖祖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只有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四化”同步,才能最终达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此前,四川立足省情,提出了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可见,四川总体战略是与十八大精神的高度吻合的,实质上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创造性地贯彻。

 

一、以城乡一体化为方法促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是经济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分配和双向流动,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促进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和有序流动,这不仅有利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向城市合理流动,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工商资本带着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向农村流动。另一方面,加快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均衡配置。当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不仅不利于农村民生的改善,而且长远地制约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状况较差,对城市资金进入农村产生了排斥效益。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以“六个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全国和四川在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上,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始突破城乡二元制度刚性,形成城乡共生共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四川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范畴。

二是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近年来,四川通过科学实施“三个集中”战略,推动工业集约集中集群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三次产业形态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推进了城乡三次产业的互促互融式发展。

三是促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四川率先在成都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对土地、房屋、林权的财产权,并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从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目前,成都经验已经在全省范围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四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近年来,四川已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公路,城乡水、电、气、互联网等公用设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

五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四川近年来不断将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促使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六是促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为城乡统筹提供了制度保障。四川通过部门职能整合和下放、以及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

 

三、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带动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特别是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实践证明,新村建设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抓准新村建设这个载体,通过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产村互动共融的格局。

一是通过新村建设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机制。四川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通过土地整理的方式推进新村建设,在整理成片的土地上引入现代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托管等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二是通过新村建设带动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农业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四川在新村配套完善建设了道路、饮水、用电、互联网、公交站点、沟渠堤坝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产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优化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是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思想观念转变,催生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新村建设引入了城市生活元素和思想观念,大大冲击了农民原本的小农思想,普遍增强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流转土地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日益增多,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壮年农民开始回乡创业,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通过新村建设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发育,夯实农业现代化的群众基础。农民搬入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重塑了他们对农村集体的认同感,激发出他们求变促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他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