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包装盒里的商机
[发布时间:2012-12-02 01:11:30 点击率:]

以前,消费者总是不在意产品的包装盒,拿到产品就丢掉包装盒,现在,包装盒越做越精致,消费者也越来越在意……

Jawbone的蓝牙耳机,像唇膏一样放在精致的半透明盒子里,让人联想到珠宝饰品:亚马逊的阅读器Kindle则装在朴素的牛皮纸盒内,开启时只需从盒底像拆快递袋一样撕开:向来重视细节的苹果则对智能手机和音乐播放器采用了不同的包装材质,iPhone装在纸盒里,iPod则被装进了透明精致的塑料盒中。

这一切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在眼里。一些数码科技爱好者和媒体还会放大这些包装的细节。开盒视频已经成为他们对新数码产品进行评测的一个固定环节,而以往消费者哪怕是自己花钱买产品,也不一定会注意到包装盒上到底印了什么。

现在,数码设备包装盒的作用远大于你的想象。如果消费者只是迫不及待拆开包装盒,丢掉里面的纸壳夹层和厚厚的泡沫,继而丢掉除了设备和配件以外的所有东西,那这就是一个平庸甚至是失败的包装盒。那些好包装会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而盒子自身也会被保留下来。

苹果启发了很多普通消费者对数码产品包装盒设计的审美。比如iPhone的包装盒,表面并没有复杂的参数列表,只有显眼的产品图案。而盒子内部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承载机身,下层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尺寸的电源适配器来有差别地设计排列空间。通过精确计算,所有配件都得以容纳进来,同时整个盒子又能保持小巧。盒子里面没有大本的说明书,没有塑料泡沫,消费者几乎不用丢弃任何东西。

此外,还有许多细节可以让人发出赞叹。用来取出iPhone Sim卡槽的那枚卡针巧妙地别在说明书的纸包上;手机的托层中间设计了一个洞,刚好是手指能够伸进的大小,方便消费者抠出托层,取出下面的配件;当打开iPhone手机的盒子时,你可以握住盒盖,等待盒体自己缓缓落下,犹如一场戏剧拉开序幕。在这背后则经过了精心设计,盒盖大小并不会卡住盒身,也不会让盒身骤然掉出,密合得恰到好处;最重要的,还有那条贯穿所有苹果产品的包装原则:必须让消费者第一眼看到产品,而不是说明书或者其他。

如今这些原则多少也启发了苹果的追随者们。打开小米手机的包装盒,第一眼看到的也是产品本身。小米手机1的包装采用的是“飞机盒”样式的翻盖设计,所谓“飞机盒”是盒盖有两块翅膀一样的边可以插入盒子中,这与亚马逊Kindle的包装盒形式类似。而新近发布的小米手机2放弃了原来的翻盖设计,而是采用“天地盖”。“天地盖”的盒盖会略微大于盒体,盒盖盖上时就像扣住盒体。苹果的iPhone正是采用了“天地盖”形式。小米手机2包装盒内分上下2层,上面是手机本身,下面则装有各类配件。其排列的紧凑美感与苹果颇为类似。

当然,苹果包装盒的种种原则并不一定就是设计的铁律。Hlynur Atlason对记者说:“如果所有人都遵守同样的惯例,那么也会变得无聊。将来如果所有的包装都在开盒第一时间显现出产品,那就是该做些不同的事情让人们惊讶和兴奋的时候了。”

“我不知道苹果是否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公司,但是它们的确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它们被包装设计师当做包装业典型的例子。”Hlynur Atlason说。

包装盒至此已经完全摆脱掉了极客风格,不必非得展现手机硬件的那种科技感,或者机器的冰冷感,它成为表达品牌个性和诉求的一种方式。

而魅族则通过包装设计来传递“梦想”这个品牌核心概念。在外观上,魅族MX的包装也采用了简洁风格,白色为主色,整个包装盒的材料都选择了白色卡纸。整个包装盒子被设计成了一本书的形式,在许多细节上都尽可能去接近一本书的感觉。比如盒子是扁平形状,外面配有一个封套,封套再以一条蓝色的绶带捆绑,也类似书的腰封。用户取出手机需要像看书一样先从封套中抽出。

正如Hlynur Atlason所说,所有包装盒设计都是一个3D立体拼图。既要从品牌角度考虑成本和定位问题,又要从用户角度考虑开盒体验,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安全,这让设计师们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为小米手机设计外包装的小米平面设计总监陈露为了小米手机1一共做了34个版本的盒子。而为了小米手机2,陈露找到了所有国内能够买到的牛皮纸,从中挑选合适的材质。

陈露的工位位于小米办公室最拥挤的那一层,在靠窗的一个角落。她的座位后面有个一人多高的四层大货架,架子、地上都堆满了小米手机的包装盒。每个包装盒上都贴着标签,手写了不同版本的日期数字。循着这些数字的线索你能清晰地看出包装设计的不断改进,这中间有些只是微调。

在乔布斯眼里,设计有着不同的含义。大部分人认为产品设计意味着它让人看起来怎么样,或者说会让人产生什么感觉,而乔布斯则觉得设计不止于此,深入挖掘下去,设计是关于它自身是怎么起作用的,设计是关于产品功能的。

这些包装上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产品服务,在外包装和产品产生矛盾时,外包装必须服从产品的需求。而开盒体验过程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作用,最终也将指向产品本身。过去,这一环节被忽视了,而将来它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