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豆类期货止跌转升 “郑州价格”高企成常态
[发布时间:2012-12-10 09:47:46 点击率:]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这是继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的历史性丰收。但是,今年1-10月中国进口了6088万吨粮食,相当于2011年全年进口粮食6390.3万吨的95.3%。据预测,今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将创粮食纪录。

  粮价高企常态化

  11月30日,世界银行副行长卡奴托表示,虽然全球粮食价格从7月份的历史高位有所下降,但仍然处在较高位置。世界银行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报告称,由于美国主要粮产区旱情加重,世界粮食价格在7月份同比增长了10%,此后有所下降,但10月份两家仍较去年同期高7%,玉米价格同比增幅甚至达到17%。

  11月30日,郑州小麦原强ws期货主力1305合约,早间盘面开于昨结后震荡走高,随后盘面高位整理,午后盘面震荡上行整理,盘终收涨,主力合约减仓缩量,收阳线。

  11月30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原强ws期货主力1305合约,开盘价2504元,收盘价2508元,涨4元,最高2513元,最低2502元,结算价2509元,成交量53456手,持仓量267376手。

  如表1,根据最新一期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价格显示,粮油价格基本与上期持平,而较去年同期有整体上升的趋势。

  中国粮食进口“九连增”

  人口增长必然加大粮食消费。中国从2004年以来,人口一年比一年增加。年末大陆总人口从2004年的12998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473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593.4万人。相应的是,人口净增长也引领着中国粮食进口的增长,从2004年到2011年,中国粮食进口“九连增”。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增加饲料消费。这些依靠饲料转化而来的动物食品,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其中不少是粮食。如玉米、大豆等等。

  逐步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对肉禽蛋奶的消费增加,对于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食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这些食品有些直接以粮食为原料,一些虽然以粮食的副产品为原料,但都需要消费粮食。这些食品的消费越是增加,粮食的消费就越是扩大。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社会的变迁不仅表现在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民须臾不能离开的粮食需求方面,更是表现明显。

  玉米,曾经作为杂粮,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维持中国北方数省的广大居民生命的,就是玉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即使是建国以后的不短时期之内,玉米依然是当地居民的主食。由于口感等众多因素,人们对于以玉米为主食仅能够作为维持生命的一种食品。

  时过境迁,进入新时期的我国,虽然玉米不再是人们必然选择的主食,但是,玉米的身价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肉禽蛋奶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养殖业对玉米的旺盛需求。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5年前我国玉米进口量较少,年度的进口量最多的为2002年的6280吨,2006年的进口量达到6.5万吨,其后两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较低水平,2009年的进口量有所增长,达到8.3万吨。2009年东北地区的发生严重旱灾,市场预计产量大幅下降,仅有1.4亿吨,供需平衡相对紧张,同时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推动玉米工业消费的较快增长,增加了玉米进口的预期,推动2010年玉米的进口大幅增长,达到157万吨。2011年中国玉米进口数量达到175.4万吨,同比增长11.5%。中国已经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

  正是由于玉米市场的广阔前景,玉米生产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中国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大豆,既可以作为主食品,也可以作为副食品,更可以作为主要油脂来源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豆原产地,现在却沦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地。在今年前10个月进口的粮食中,其中主要是大豆,全世界出口大豆一半以上进入了中国。当今中国为何80%以上的大豆依赖进口?

  一粒野生大豆丧失基因专利:上世纪90年代,有人将中国的野生大豆经非正常渠道带回美国,通过科学研究,分离出高产基因,并将该基因在101个国家申请专利,然后再将含有该基因的豆种卖到中国,向中国人收取高额专利费。

  不仅如此,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不仅产量高,而且出油率也高。较高的生产率,加上对国际市场的期货引导及现货的控制,发达国家可以在大豆市场上呼风唤雨。在国际油脂巨头使中国失去对油脂市场的话语权后,中国的大豆生产近年来每况愈下,逐年萎缩。

  据中国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测,2012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675万公顷,较上年减少14.43%。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280万吨,较上年减少11.63%。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指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字,2011年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达2515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为250万吨,合计为276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已达20.5公斤,已经达到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在国产食用油严重不足,又没有油脂市场话语权的情况下,维持国民的生活,不进口大豆等既是粮食,更重要的是油脂原料的大豆行吗?

  中包装豆油“郑州价格”

  俩月下降近10%

  从今年6月中旬起,国内豆油价格玩起了“过山车”。以9月初为分水岭,豆油价先升后降,豆油经销商们有点hold不住了。

  据河南商报报道,郑州几个粮油批发市场多数中包装豆油的价格都有所下降,部分降价幅度近10%。

  在郑州万邦庆丰粮油市场奥利福油经销店,经理李行立介绍,近两个月来20升的中包装豆油一桶降价20元左右。“现在做豆油生意的都赔钱。”

  豆油期货方面,从6月中旬至9月初,豆油价一路飙升,每吨价格一度达到10210元,而9月份以后,最低价曾跌至8322元一吨。

  在金海粮油交易中心市场,商户王雪源同样用“谁做谁赔”来描述当前的豆油行情。

  “20升的中包装豆油价格至少降了十几块钱,降幅接近10%,有些降得更多。”他说,自己在百姓水果批发市场开的另一家粮油店,由于市场不成熟,生意更不好,“正常年份一天能卖将近200件,现在一天卖几十件。”

  “降价明显的主要是销往饭店的中包装豆油。”商户们说,降价原因在于今年美国对大豆产量预测前后不一致。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研究预测部资深分析师陈艳军介绍,国内油用大豆近90%来自国际市场,使得国内豆油、豆粕价格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

  她说,今年美国农业部在9月份之前的报告中多次大幅调减美国大豆产量,而在10月和11月份的报告中又持续上调美国大豆产量,使得市场对国际市场大豆供给预期发生较大变化,中国豆油和豆粕价格随之剧烈波动。

  此外,她分析,今年国内食用油消费需求出现负增长,使得今年国内豆油行情明显弱于前两年。

  豆类期货收盘走高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近月大豆期货周二收涨,连升第二天,交易商指因尾盘技术性上涨抵销了早盘因巴西天气有利作物生长给市场带来的压力。

  交易商说,未经证实的传闻指中国在寻求太平洋西北部沿岸1月交付的美国大豆。

  CBOT-1月大豆合约在收盘前不久上涨,此前在接近20日移动均线切入位14.36-3/4美元得到支持。豆粕也收升,豆油则缩减跌幅。

  FCStonedoBrasil的分析师将其对巴西2012/13年大豆产量预估下调至8,001万吨,9月时预估为8,198万吨,指因巴西南部大豆生产区天气干燥,预期单产将下降。

  InformaEconomics将巴西2012/13年大豆产量预估上调至8,140万吨,之前预估为8,125万吨,且高于美国农业部(USDA)在11月预估的8,100万吨。

  InformaEconomics将阿根廷2012/13年大豆收成预估下调至5,840万吨,一个月前预估为5,950万吨,称因预期种植减少。

  CommodityWeatherGroup称,巴西大豆种植区中部和南部较干燥地区预料本周稍后将迎来暴风雨,这缓解了对天气干燥的担忧。阿根廷降水过多仍是问题。

  油世界的分析师称,美国可能面临国内豆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因目前美国豆油出口急升。

  CBOT-1月大豆合约上升1-3/4,结算价报每蒲式耳14.55-1/2美元。

  12月豆粕合约收高2.6美元,报每短吨447.8美元,豆油合约跌0.16美分,报49.74美分。

  5日CBOT大豆期货的预估成交量为139,019,豆粕期货为50,416,豆油期货为104,302。

  豆粕市场或有变化

  国际方面,12月4日晚美盘豆类商品价格窄幅震荡,美豆01合约上涨1.5美分,涨幅0.11%,尾盘报收于每蒲式耳1455.5美分,美豆粕01合约上涨1.7美元,涨幅0.39%,尾盘报收于每短吨440.3美元。从市场走势上看,美豆价格12月4日晚尾盘大幅拉升,价格连续在1450一线震荡后,市场仿佛依旧并不愿意主动进行方向选择,预计短期价格仍将会进行拉锯战。

  基本面上4日晚上市场出现传闻,中国采购2-3船1月交货的美国大豆,从4日中国盘面的动向来看,这一传闻极有可能最后成真,中国需求向来都是指引农产品价格的第一动力,这一变化值得投资者关注其对于美豆价格的影响。另外市场近期出现分歧,巴西福斯通下调当地大豆产量预期至8001万吨,而Informa Economics则上调巴西大豆产量预期至8140万吨,在经历了美国大豆产量过度悲观预期却未能成真之后,市场显然对于巴西大豆的预估更加谨慎。

  国内方面,12月4日国内豆类商品窄幅震荡,大豆1305合约下跌31元,跌幅0.65%,尾盘报收每吨4753元,豆粕1305合约下跌1元,跌幅0.03%,尾盘报收于每吨3276元。从市场走势来看,豆类商品中依旧是豆粕1301合约最为强势,独其收红,但是从4日持仓报告来看,中粮四海丰以及中粮集团两大保值大户分别减仓一万手,对应4日晚上传出中国1月将会到港两船大豆,不由让我们认为中粮集团重新进口大豆,开始减弱在期货市场中采购大豆的需求,如果成真,则对于本轮市场中的挺价行情将会形成重大的打击。

  从技术面上看,4日大豆1305合约与豆粕1305合约分别收出长下影,表明市场中依然有资金愿意在低位接货,短期市场强势下跌的动能并不足,但是从周期走势上看,短线豆类商品时值消费淡季,多头炒作着实缺乏题材。

  现货报价,12月4日中国豆类现货市场报价窄幅震荡。全国进口大豆销售均价为每吨4582元,上涨5元,其中大连港为每吨4550元,秦皇岛地区为每吨4550元,东莞地区为每吨4580元。豆粕销售均价为每吨3852元,上涨20元,哈尔滨地区为每吨4000元,秦皇岛地区为每吨3870元,周口地区为每吨3920元,重庆地区为每吨4000元。

  管理博弈与粮食市场

  在连续九年丰收的背景下,中国的大米本来可以达到自给。但是,海关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中国进口了198万吨大米,而去年同期的进口量为50.5万吨,翻了近两番。净进口量增长则更加显著,同比增加了10倍。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大米进口量翻了两番,因此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大米消费国今年的进口量将创历史纪录。

  中国今年为何进口如此多的大米?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管理问题。

  从产量上来讲,中国大米的生产是可观的。2012年截至目前中国稻谷产量20429万吨,比上年增产328万吨,能够达到国内自给。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局面,与2011年中国稻谷市场向好有着极大的关系。2011年中国稻谷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不仅早稻,就连中晚稻都一片走红,特别是中晚籼稻价格在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峰。作为中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阳市,在2011年11月中下旬中晚籼稻达到每市斤1.47元。从未卖到如此价格的稻农喜笑颜开,种植稻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可是,令农民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稻谷市场风云突变。大量的、廉价的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国产稻米市场价格直线下降。湖北省襄阳市2012年新产中晚籼稻开秤时每市斤仅在1.25-1.27元,即使到11月份也只维持在1.30-1.33元,比去年同期每市斤下降10%。今年中国稻谷市场出现了农民不愿意卖,企业不积极收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必将影响2013年的稻谷生产。

  数字是死的,但情况是活的。数字的背后,反映着实质性的问题。对于大米进口来讲,问题就在于管理上。由于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如管理国内流通的部门管不了进出口,进出口部门又不管国内粮食流通,从而导致大米进口如脱缰的野马。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大米进出口问题其实是利益问题。南方数省,或者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速,粮食种植面积萎缩,或者由于长期处于缺粮状态,都需要从外地购进大量的粮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最优惠的价格购进所需要的商品,是地区、部门和经营者的必然追求。在国内大米价格高于国外大米价格的情况下,这些地区自然会选择进口大米。

  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是维持国家稳定的根基。如果不从全国来考虑,仅考虑局部地区的利益,必将影响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内粮食总供给,影响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