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发布时间:2013-01-04 10:33:42 点击率:]

  汉明 著

  河套酒业是带着乡土气息的现代公司,现代公司是双向输送现代文明的高速公路,对外它传播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对内它传播工商业文化和世界先进地区的发展信息。

  我们畅想一下,如果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每个旗县都能有一个类似河套酒业这样的现代公司,那么对于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牧民就业的本地化,大大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让农牧民在身边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福祉,意义重大。

  

  一、厚道是做出来的

  

  河套人自古就厚道,厚道是河套人的古老民风,张庆义经营的河套酒业传承并升华了河套人的厚道。营销跟着人心走,人心跟着情义走。河套酒业的厚道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从人心到事业到产业,厚道在这里不是话语,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十五岁挑起养家的重担

  解密河套酒业,首先要从张庆义谈起。张庆义是谁?张庆义一向低调,在这里确实需要介绍一番。作为河套酒业的当家人,1991年张庆义来到河套酒业后,领导企业踏踏实实做事,最终草原上的小草长成了黄河边上的大树。人们开始询问,高端白酒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为何河套酒业还能分享荣光?河套王是怎样成王的?张庆义是个怎样的高人?

  高人来自于平凡,张庆义可以说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果。张庆义成长的历史折射着那一代中国人共有的苦难与辉煌,因而分享他的奋斗史,对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次励志。而分析张庆义的成长环境,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发展河套酒业的一些最初动因。

  从古至今,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人物,可是,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都有一个艰辛的童年。张庆义1943年阴历二月十七出生于杭锦后旗三道桥乡樊平圪旦村。和许多河套地区的穷苦人家一样,张庆义家里的日子很苦。当地人讲:一门一窗,人起炕光,门背后立着半截水缸。据张庆义回忆,当时家里没有褥子,火炕用油打得光光的,全家只有两床被子。说起过去人所吃的苦,张庆义闭上眼晴,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在回味那种苦涩。他说:“那会儿的人太苦了,什么东西都吃不上”。寒冷与饥饿在那个年代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是张庆义这样三代同堂、入不敷出的特殊家庭。

  尽管笔者一再挖掘,张庆义回忆自己的童年,确实没有能当孩子王的迹象,不是一个领着全村孩子捉迷藏的孩子。当时村里的张家人有七、八户,他在孩子这辈里算是年长的,谁家有了活计都愿意支使张庆义,张庆义听使唤,一支使就去,而且干啥像啥,让长辈放心。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时间玩,他的主要精力是放牛、担水、耕地、挖渠。

  张庆义在村里念了小学,那里的小学坐的是泥台台,一到冬天冻得坐不住。为了让孩子们开眼界上好学,因为张庆义的舅舅在陕坝镇,母亲力主搬进镇里。

  张庆义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全家迁至陕坝镇后,张庆义的父亲在杭锦后旗电池厂做短工,也就是夜勤人员,月收入20多元,还不稳定,母亲无业而且多病。张庆义作为长子,下有一弟一妹。1956年张庆义从三道桥黎一小学转学至杭锦后旗东二街小学。张庆义勤奋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虽然吃些苦,但依然为孩子的突出表现喜在心头。

  天道无常。1957年,母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悲痛之中,张庆义除了更加努力读书之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了,俨然是一个小大人。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张庆义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锦后旗一中(现奋斗中学),正当他踌躇满志,向往学业有成时,年幼的妹妹又得了怪病,久治不愈。一家五口靠父亲20元的收入生活,连温饱都难以维系,哪谈得上给妹妹医病,张庆义陷入艰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