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发布时间:2013-01-09 09:46:47 点击率:]

  离开了土地,搬到陕坝镇后靠什么生活?那个年月上班的人家过日子尚且困难,没有班上的人家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一段时间,全家仅靠一辆毛驴车过日子。       

  一吃一喝一吸溜,阳婆底下一圪蹴。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是传统河套百姓生活的生动写照,而从母亲这一代人开始,他们试图转变这种守旧人生,他们向往文明,在模模糊糊的直觉判断里,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母亲已经远去了,而母亲的理想在儿子这一代扎下了根。

  母亲生了病,只是阑尾炎,最初的时候,只让中医看,不重视西医,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却让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件事对张庆义影响很大,我猜想,张庆义后来苦心钻研科学技术,一直坚持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看齐,牢牢抓住技改不放,大胆试水机械化酿酒,也许与这一情结有关系。

  河套,这片在几代人奋斗中逐渐兴盛起来的土地,无论是战争,还是干旱,这里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奋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地区,农业现代化是人们的梦想。我们说,张庆义的奋斗富有传奇色彩,富有励志色彩,张庆义及其河套酒业全体员工这些年在黄河边上的奋斗,恰恰折射着河套几百万老百姓几代人的命运,他们读懂了时代,有着坚定的使命感,那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河套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向现代化进军!

  从苦难出发,奋斗改变命运,用人生最美的岁月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分享世纪荣光,从这个角度看,河套酒业的美酒有着更多的诗意,张庆义带领全厂员工的奋斗史有着更深的典型意义。

  从农村种地到机械厂做工再到河套酒业做经营者,张庆义用一生实践着母亲“往街上走”的志向,后来他不但走进了陕坝,而且走进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走进了北京,也去过纽约、巴黎这样的世界名城,眼光开阔的张庆义又把看到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中,张庆义最终把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河套酒业这样一个品牌巨人屹立在了黄河岸边、屹立在了河套大地。

  张庆义是一个平凡的人,衣着非常朴素,全身上上下下也找不出一件奢侈品的影子,他从来不抽烟,因为年轻时买不起烟。张庆义的成就感不在于自己有多少钱,而在于品牌经济已经帮助家没有看到今天的母亲,张庆义想说的是:母亲,我没有忘记你的激励,儿女没有给你丢脸。

  张庆义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他告诉笔者,识字以后,他读的最多的书是《岳飞传》,他读了好多遍乡融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洪流。在纪念母亲的特殊日子里,面对一个含辛茹苦培育自己长大却,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连同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一起,深深地影响着张庆义的一生。

  张庆义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当时家里很穷,母亲想方设法给他们做各种好吃的。母亲对他们很亲,当时村里与陕坝有30里的路,要走整整一天,他每次放学回家,母亲早早就在村口望着。他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期盼自己回家的眼神。

  近年来,张庆义和他的弟弟张庆升主持修了家谱。母亲居然没有一张照片,只能请一位画家创作了一张母亲的画像。这种贫穷与落后给张庆义带来的情感触动是可以想见的。

  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好。没有了母亲,失去了母爱,家里没有背景,不管做什么,有个工作就不错了。要想有口饭吃,就得把事情做到最好,自己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打拼,努力工作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甚至在家庭情感的表达上,张庆义回到家里话也少了,他把更多的情感转移到了工作。张庆义一直等待着把自己“往街上走”的成果告诉母亲,而母亲永远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于是张庆义就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