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青岛 解读一小时经济圈
[发布时间:2013-02-25 09:35:53 点击率:]

 胶州湾大桥长虹卧波、胶州湾隧道蜿蜒绵长、地铁一期工程全面开工、机场迈入“千万机场行列”、环湾大道实现主线通车、“便利公路网”成为“一小时经济圈”的输血动脉、京沪高铁拉近了青岛与北京、上海的距离……

  何为“一小时经济圈”?它的呈现又将给岛城市民带来哪些便利?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青岛“一小时经济圈”初现

  

  时下,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热遍全国各地。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板块间,小到中等城际间乃至地级市县,正式提出“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大中城市,已经不下30余个。

  何谓“一小时经济圈”?“简单地说,就是以一个大型或特大型城市为核心、以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圈层区域。核心城市与卫星城紧密统一的经济圈、工作圈、生活圈,意味着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城市群的形成,标志着经济活力、竞争实力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青岛理工大学汽车与工程学院曲教授给记者解释道,构建起“经济圈”的“大马”,发挥其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拉动区域城市化、一体化“大车”才有了倚重和支撑。

  “一个城市对待距离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潜力。一小时能走多远,经济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在“过去5年全社会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00亿元,交通运输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成为青岛市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目前,青岛市“海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形,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大青岛“一小时经济圈”已初步建成。

  

  “南隧北桥”打破青黄不接史

  

  “宁隔千山,勿隔一水”。4.2公里的隔水相望,一直阻隔着西海岸的发展。2011年6月30日,“南隧北桥”正式通车,青黄不接成为历史;紧接着西海岸经济新区成立并拉开建设序幕,西海岸中央商务区、中德生态园……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相继传来,西海岸翻开新的篇章。

  家住薛家岛的62岁居民肖桂英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来一趟市区,吃完早饭约着老邻居一起坐上隧道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团岛早市,买点新鲜蔬菜和海鲜。这事要是放在一年前,她压根就没想过。在之前的60多年里,肖桂英到青岛市区的次数屈指可数,用她的话说,“去一趟太麻烦了,懒得动弹”。不过隧道开通后,公交车的通行彻底改变了她的日常生活,有时她甚至会早起坐车过海买早餐,眼看着春节就要到了,肖桂英告诉记者,今年她还打算到市区来置办年货。

  对于距离的拉近,体会更多的恐怕属奔波于两地之间的上班族了。家住青岛大学附近的汤先生在黄岛区的一家公司上班,因为离家较远,隧道开通之前,他几乎每周都要在黄岛住上几天。

  隧道开通后,汤先生退掉了在开发区的房子,每天开车往返于青黄之间。为此,他又办理了一张ETC卡,每次的通行费也从20块钱降到了16块钱。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隧道的开通。

  

  轮渡感受到了“挑战”

  

  1986年青岛轮渡站正式启用时,东西海岸的距离第一次被拉近,也成为了通行东西海岸之间的主导交通工具,平均20到30分钟一班的发船频次,方便了两岸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或傍晚,人车排队成为见惯不怪的景象。

  就在桥隧开通之前,青岛轮渡依然拥有8艘渡轮和6艘高速客船的“高配”,每天保持在乘客2万人次和车辆4000车次的运送量上,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游客,来往青黄之间首选便是乘船,25年间,轮渡担当着海上公交的重要使命。

  2011年6月30日,桥隧开通,青岛轮渡感受到了“挑战”。根据桥隧开通当日的统计,青岛轮渡的客源从2万人次骤减到4000人次,车辆减至七八百车次。“客流的锐减太明显了,简直是门庭冷落,一下子还适应不过来。”在轮渡工作多年的一名老员工如是说。

  一个月后,青岛至薛家岛的渡轮停运,很快渡轮从8艘减少为4艘,高速客船减至5艘,发船间隔时间也随之拉大。“受到桥隧开通的影响,青岛轮渡的运量跟桥隧开通前相比,客流量直接减少了4/5,由原来的每天两万多人,到现在的四五千人,无论是客流量还是车流量,基本都是降到了这样一个程度。”青岛轮渡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城市使命,从此在东西海岸交通上,不再是“主角”了。

  

  22年地铁梦照进现实

  

  从1987年第一次提出青岛轨道交通规划,到2009年青岛首条地铁正式开工,岛城市民盼望了几十年的地铁梦终于走进现实。正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著名电影《地下铁》中所展现的那样,“地铁时代”的到来,一座城市的格局、商业分布、居家版图以及都市人的面孔都将发生梦幻般的改变。

  随着2009年11月30日那第一铲土的挖下,青岛地铁建设一期工程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青岛轨道交通从规划变成行动。2012年,随着地铁3号线建设的全面推进、地铁2号线一期的全面开工,青岛进入地铁建设“双翼齐飞”的时代。

  “台东很有居住氛围,可出行却是大问题”,郭先生在威海路居住已有十余个年头,2001年从临沂老家来青工作后,就一直定居于此。郭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市南区香港中路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大学毕业初来青岛时,因为喜欢台东商业繁华,感觉生活配套齐全,就在那购买了一套二手住房。2005年之前因为私家车数量少,郭先生乘坐公交车到单位仅需花费25分钟,从2007年开始,由于私家车数量剧增,上班路上耗时就越来越长,即使拥有了私家车也未能明显提速,驶出台东就要花费半个小时。

  郭先生表示,无论是选择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都已无法缩短上班路途耗时,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地铁上。“我一直很关注地铁2号线的消息,从第一张规划图到目前刚刚公布的22个站点,我都仔细地阅读过,只有地铁能够真正地改善台东的交通状况,台东将来可以不堵车了!”郭先生兴奋地向记者说道。

  据了解,地铁2号线22个站点中,利津路、台东、汽车东站以及李村公园周边,都是青岛市目前住宅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由于开发较早,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居住氛围,常驻人口数量较多。不过,虽然商业、学校等配套完善,但“日常出行不便”却成为这些区域居民所面临的难题,预计未来地铁2号线通车后,将极大改善站点周边居民的出行条件,升级地域交通配套。

  

  省内首家“千万机场”

  

  2010年11月18日晚11时,随着北京飞青岛的CA1525次航班平稳降落,青岛国际流亭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成为内陆飞赴日韩的重要中转站、华东地区区域性枢纽机场、山东省龙头机场,并正式跨入大型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15家、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

  记者从青岛机场获悉,目前已完成现有机场航站楼建设、飞行区改造和货运中心扩建三大工程,开通青岛至洛杉矶空中货运洲际航线、开通青岛至法兰克福首条洲际客运航线,未来的青岛机场将定位于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机场周边将建设空港城。

  同时,青岛机场还在青岛市辖区内胶州、胶南、莱西、即墨、平度5市全部设立了异地城市候机楼,使全市航空旅客都能享受到无缝隙、一站式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