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管理者请自设年关倾听三道卡
[发布时间:2013-03-04 10:29:21 点击率:]

《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记载:敢于争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发出千古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古代明君尚重广开言路,参古纳今,今年企业在决策时,更应多听听来自外部、内部,一线员工、核心管理团队的意见和心声。

  又到年终时节,企业无不在忙着总结过去、盘点现状、展望未来,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制定新年度的管理提升规划,使企业步入“PDCA”的一个新循环。但是企业问题林林总总,从哪里入手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不在成堆的总结文件中,更不在各级管理者的年度述职报告中。通常来讲,身居高位的企业高层领导一方面是拥有信息最全的人,一方面却又是生活在“信息孤岛”上的人,很难及时掌握企业真实状况,因为许多信息都被“过滤”、“修正”了。《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做到“兼听则明”,确实不是件容易事,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听谁的?

  第二个问题:听真的还是假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听到真的?

  第一个是方向性问题,是重在外部的评价还是内部的意见?来自基层的声音还是上层的意见?第二个是原则性问题,是做样子给“被调查者”看领导是多么“民主”“开放”,还是动真格的,旨在挖掘问题的根源,找出医治的良方?第三个问题最简单,不过是实现措施和手段的问题。有道是“手段服务于目的”,有什么样的目的,相应就有什么样的手段,也自然会得出调查者想要的结果。

  “让事实说话;让相关者说出心里话。”这里的相关者,一是外部市场,即客户、经销商;二是内部客户,即广大基层员工;三是管理者。只有这样的内外、上下“兼听”,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客观原貌,才有可能做到“明”――明智,乃至英明。历代开明的君主,总是很重视“广开言路”;今朝颇有眼界和胸怀的企业家,亦勇于自设“年关”,构建组织的“省察力”。

  第一关:倾听“客户之声”

  只有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习,才能最快、最有效地提升自己。

  有两类企业最需要倾听“客户之声”。一类是管理基础较差,质量工期问题较多,日常客户抱怨较多,这比较好理解。另一类企业恰恰相反,企业发展正如日中天,赞歌一片。这时候,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够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觉,就容易被效益的增长蒙蔽双眼,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市场任“我”操盘,无需再改进什么、提升什么,结果将许多初露端倪的问题给忽视掉,任由“未病”蔓延与发展,一旦发作,往往就是毁灭性的,给品牌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那些日常看似问题不断、客户投诉较多的企业。

  倾听“客户之声”,绝非一纸简单的问卷调研所能够解决的,需要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与企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某快消品企业,其直接客户为经销商,年末希望调研经销商的满意度,那么首先需要明确:经销商最关心的是什么?哪些指标可以有效衡量经销商的满意度?这些指标又应当转化为哪些相关的具体问题?只有既贴近经销商的话题、又能很好地折射经销商满意度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这就需要专业咨询机构与公司领导、业务部分进行反复的沟通与讨论;其次,调研也应由由专业咨询师和企业方高层领导共同完成。

  咨询师以其第三方的独立身份,容易打消经销商顾虑,容易收集到详细而完备的调研信息,因而应当在选择调研样本的基础上,深入到市场最前沿,以现场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聆听经销商对企业经营各种问题的评价和陈述,并通过严格提炼与严谨分析,形成满意度报告;企业方高层领导则选择部分重要区域、战略合作层面的经销商进行座谈或一对一沟通,直接听取经销商的意见、建议,以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客户的心声。

  重要的是,客户的满意度报告不能仅是一摞精美的纸张陈列在高层的办公桌上,而是要在各级管理者、经销商大会上进行播报。只有本着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对待客户满意度调查,才能触动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管理改进与提升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监督者――经销商,他们将用雪亮的眼睛,在下一个年度里关注你是否真的在改变。

  第二关:倾听“员工之声”

  很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总是离不开员工“衣食住行”,问一些诸如“食堂饭菜是否可口”、“班车能否按时出发”、“工资待遇是否感到满意”等等问题,得到的调查结果也可想而知。这样的调查,实现并没有把员工看成是“企业的主人”,没有吸纳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而只是把员工当做“雇员”,所以这类调查失败的原因不只方法的问题,而是定位与出发点的错误。

  老一辈革命家的经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员工满意度调查在开展之前,也需要先深入群众进行“预调研”,摸清楚员工的关注点与问题点之所在。比如在某通信企业的员工预调研中,我们就通过前期访谈,挖掘问题,发现影响员工满意度最大的因素不是工资待遇,而是经营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分公司的文化氛围,因此将“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秉持原则”等体现领导成员职业素养的评价设计进了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中,例:

  你认为公司领导在用人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多选)

  □任人唯亲,而不是以能力作为任用标准

  □拉帮结派,排斥异己

  □聘用人时没有统一规则,随意性强

  □对反对者打击报复,不予任用

  □有好处的工作分配给自己亲近的人,苦活累活交给任劳任怨的人

  □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压制有才能的人

  □其他:(或对以上选项做举例说明)

  如果说,倾听客户之声,能够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话,那么,善于听取员工之声,则有助于企业提升人文化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的管理效率。一个组织要想让多数员工满意,靠人为凭印象按特例是绝对办不到的,而这一点,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领导总是不明白,以为培养几个“身边人”就可以向全员显示“爱才”;经常对某个员工“很人性”“施恩惠”,就可以吸引一批忠诚之士。殊不知,往往是奖励了一个打击了一片,照顾了一个失落了一批;其实员工需要的,不过是“公平公正”而已,只有做到纪律严明、规则明确、制度清晰、执行公平,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和软环境,而这其中的关键与核心,就是管理层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因此,对管理者的称职度测评,是折射员工满意度很好维度。一个企业假若员工给管理者的综合评价打分都偏低的话,这个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关:倾听“管理者之声”

  现在有些企业会组织员工满意度调查,一方面为了听取“员工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想从中探寻降低离职率、提高工作主动性的动因。比如翰威特自2002年起,与《哈佛商业评论》在亚洲发起的最佳雇主的评选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敬业度问卷调查,探寻员工对于敬业驱动因素”的看法。但员工关心的问题、角度毕竟与股东、与核心管理层所关注的是不同的。比如员工关注的侧重点是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机会、文化氛围、是否有成就感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还有更重要的话题,比如:

  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否清晰?

  我们是否在秉持一致的价值理念?

  我们是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过去一年中,我们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过去一年中,我们做出了哪些有意义的创新与尝试?

  我们是在离战略目标渐行渐远,还是逐步接近?

  我们对领导团队的整体表现满意吗?

  我们对组织的发展速度满意吗?

  在新一年里,如何带领组织走向卓越?

  ……

  如果说“客户之声”、“员工之声”是“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明智之举,那么“管理者之声”则是给管理者一个群体“内省自查”的机会。抛开日理万机的忙碌,撇开人情世故的忸怩,围炉煮茶,敞开心扉,倾听来自于“灵魂深处”对组织过去、现在、未来的感受和思考。无论是务虚还是务实,这种思考和探讨,对于组织的发展都意义重大而深远。

  当然,年底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年度总结、奖励、规划、公关……岂是一个“忙”了得!但越是这个时期,越需要识别哪些才是最重要的。一年了,听听外部市场的声音,了解了解员工的意愿,探寻一下管理者自身的思想,做好决策,过好年关,以期来年好过,年年好过,不失为上策。

  来源:商业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