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月28日,三全食品公告透露,根据目前的谈判进展,双方敲定龙凤实体店对价拟为2亿元,而收购资金来源则为公司自有资金。
不过,这个价格尚不包括龙凤实体店的公司账面现金和债务。
这是在三全成立历史上的第一次并购,对比起本身超过25亿元的年销售额来说,此番收购的成本并不高。
公司董事长陈南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尝试,但公司对龙凤收购的策略仍然沿用了公司相对稳健的风格,“这是在能力范围内的一次收购”。
不过,与深处内陆的三全食品相比,龙凤食品的历史更为悠久,而其大股东的身份则经历了从台资到外资的变化。
“任何一场并购,大家关心的都是后续的融合问题和收购资金问题。”陈南表示,龙凤食品这一标的本身基础很好,其虽然与三全有诸多不同,但这也是其特点,后期,会将三全和龙凤食品进行双品牌独立运作,保留双方个性的同时,加速两企业的融合。
低成本扩张?
1977年,龙凤食品在台湾成立,1992年进入国内市场,曾一度为中国速冻食品第一品牌。据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2001年6月检测数据,1990年代龙凤系列产品在速冻调理食品市场占有率为13.8%,居行业榜首。
但2000年之后,随着“湾仔码头”、“思念”、“三全”食品相继崛起后,龙凤开始走下坡路,到2007年,被巴菲特持股的亨氏收购。不过,亨氏主业为酱料及调味品、婴幼儿食品及营养品,龙凤这一速冻食品企业与其主业并不“搭边”。而被收购后,其命运也并未被改写。
2012年2月14日,巴菲特连同巴西投资公司3G资本收购了亨氏集团。紧接着,他又宣布要卖掉亨氏集团所拥有的台湾速冻食品企业龙凤食品。
三全接盘,对陈南来说并不突然。自2008年上市后,三全食品的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刚对外公布的2012年年报也透露,期内其营收达到26.8亿元,而此前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6.3亿元、19.2亿元和14.4亿元。
“以往的三全基本都是靠自身内力规模增长。”谈及并购初衷,陈南认为公司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也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来发展。而上市后的三全,多了诸多并购方面的“媒人”。陈南说,三全的理念仍然还是集中在主业,此时被牵线的龙凤食品基本与主业一致,陈南有了兴趣。
不过,在当前国内速冻食品市场,龙凤食品已跌出三强之外。据欧睿调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从零售市场份额看,三全食品为10.9%,思念的份额为5.7%,通用磨坊旗下的湾仔码头市场份额为3.5%,而龙凤为3.3%。
在陈南看来,此前的龙凤食品是一个基础很好的企业,“其在管理方面十分优质,底子打得很好”。陈南说,此前其没落更多的是经营理念方面的适应性本土化程度不高,而消费行业则是一个本土特性十分明显的行业。换句话说,在本土化方面发展已有成熟经验的三全,可以弥补甚至改善这种缺憾。
双品牌运作
面对着曾经的巨人,成立历史上首次进行并购的三全,将抛出怎样的整合计划?
“低调,独立,尽量让人不知道这是一家公司。”陈南坦白的用上述语言形容未来的思路,其解释,与三全相比,龙凤的股东背景不同、企业理念不同,但不可否认,这是一家基础打得很好的企业,甚至在管理方面是超过三全的。公司对龙凤的计划是,在过渡期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保留其品牌,让其完全独立运作,“这样可以避免过渡期的不融合”。
而早已在着手“去家族化”的三全,如今的管理层大部分都是职业经理人。“我们中层以上的管理层中,有来自宝洁、杜邦等诸多外资企业的人才。”陈南表示,也就是说,虽然三全是一个完全内陆企业,但其体制方面,具备与龙凤这类有着外资背景的企业融合。“目前,从双方管理层的接触中看来,十分融洽。”
接盘后的三全,对龙凤的第一要求是恢复原有规模。“此前龙凤在市场萎缩方面,逐步放弃了三四线城市,甚至部分终端市场的渠道,此后,我们将利用三全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渠道方面,尽快恢复龙凤的规模,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会裁员,还会大量招聘新员工,而保留品牌和恢复规模的方式,也将有利于三全接盘后的平稳过渡。”
陈南也坦言,目前,龙凤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0%左右,但三全的产能则过于饱和,这种互补,能满足双方在产能方面的需求。
上一主题:《诚信载道》连载八十二
下一主题:小小提案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