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2012:西方不亮东方亮
[发布时间:2013-03-10 09:30:19 点击率:]

(上接3月2日03版)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谢明干

 

(五)如何更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资源约束方面,我国GDP占世界的8.6%,而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19.3%,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结构节能目标没能实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服务业增加值低于预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石油对外依赖度已达到57%,油价每桶已超过100美元,资源瓶颈约束势将更加突出。在环境污染方面,情况虽有些改善,但城市空气细颗粒(PM2.5)污染加剧,多数城市细颗粒物超标;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十大水系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农田、菜地及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在生态系统方面,局部稍有好转,总的形势依然严重,近2/3城市缺水,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山地均不同程度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的资源禀赋是一个高碳结构,多煤炭少油气;我国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属于高碳排放;加上我国人口多,碳排放量大,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非常紧迫。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同心合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全国上下都要统一思想和行动,“宁可少要点 GDP,也要保住青山绿水”,再也不能粗放式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增加要素投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片面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提倡人人自觉节约资源、绿化消费、保护自然;更要强调强化责任、强化法治,全面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同时,要切实推进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诸如:发展地区、企业的循环生产,推广煤炭地下气化,推广“三废”回收处理与利用,等等。

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要打持久战;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工作对象又往往跨地区跨行业,要统筹组织、协作行动,不能各自为战。环境、生态、资源都具有正外部性,治理污染、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责任感”和群众的“自觉性”,主要应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直接干预,包括规划、政策、法治、宣传教育等等。为此,建议把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合并,并且让各有关部门参与,共同组建国家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由总理或常务副总理亲自担任主任。

(六)如何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把改革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

成就来自改革,出路在于改革。我国过去30多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有比较大的提高,说到底,是由于实行了改革,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目前在各方面都存在和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也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近些年改革进展不大,在某些领域改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比如,不少人认为贪腐现象严重、收入差距扩大、“一切向钱看”的风气蔓延等问题是因为实行了市场化改革,有些人还主张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说什么“还是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又如,有的问题中央文件早已有明确说法,如对国有企业要实施战略化改组,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实行政企分开;等等,但在实践中,国企改革很少提了,国企垄断了许多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国有经济的市场门槛高得使许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政府还照旧大包大揽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个人来办的事,甚至出现了一提到国企改革、政治改革就遭到某些人上纲上线指责的怪现象。再如,有的学者认为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结束,现在是“后改革时代”。如此等等。总之,思想认识相当混乱。

二是来自既得利益者阶层的阻力。过去30多年的改革,由于重经济改革轻政治、社会、文化改革,由于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制建设未跟上,由于缺乏经验新的体制制度不完备、相互不协调也不制衡,一些人或钻政策、制度、法律的空子,横征暴敛、疯狂炒作;或把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为己所用,权钱交易、贪赃枉法;或垄断某些经济命脉,享受特权和超高工资福利;形成了一个人数不少的既得利益者阶层。他们有权有钱有势,担心深化改革触犯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地位,自然对深化改革竭力反对。

三是干部队伍中存在安于现状和畏难情绪。深化改革,比过去的改革深刻得多,困难也大得多,对各级干部的党性、觉悟、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不少干部尚缺乏勇于改革开拓、勇于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勇气、魄力与智慧,或认为现在经济情况很好,不需要改;或担心失去自己既得的利益,不愿意改;或害怕得罪人、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改;或因不学习不调研,不懂怎么改,改起来随心所欲,变了样。因而这些干部实际上也是深化改革的障碍。当然,对这些干部应当进行再教育,要热情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端正心态。

解决好上述问题,克服各种阻力,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在总结30多年改革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地做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必须有平衡性,坚持整体配套,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把讲求效率同注重公平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突破?应当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突破:一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独立的、互相支持又互相制衡的反贪污反浪费(诸如高三公消费、高职务消费、高福利待遇、搞形象工程、盖豪华办公楼之类)的机制和体系,以杜绝人治高于法治的现象和种种“关系学”、“说情风”,否则,贪污浪费的歪风是不可能刹住的。二是进行分配体制改革。分配不仅是收入分配,应是财富分配,有的人巧立名目把国有资产掠归己有,把企业大块利润在少数人中私分,在某些高收入单位兼职或挂名拿几份工资福利等等,就是属于财富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也不仅是工资问题,工资可以不动甚至减少,但工资外的收入如福利、奖金、补贴、发实物等却可以搞得很多。因此,如果改革只是给低收入者增加点工资,那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即使是调整工资,也必须有增有减,实行“削高、扩中、提低”,否则怎么体现公平和按劳分配、怎么缩小差距呢?这就确实需要有政治勇气、有动真格的决心、不怕得罪人了。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凡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创造与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在必要时进行宏观调节。这三项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社会体制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呼声最高的、目前又最有条件做的改革。搞好了,党和政府的威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起来。

(七)如何应对国际环境恶化和不确定性加剧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1)不利于出口。金融危机必然会导致市场危机,大大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市场陷入萧条,从而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行列,它们为了增加原始积累不断加大对初级产品的出口力度,在国际市场上同我国争夺出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务出口(如承建大型基建工程)也面临更多的竞争。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对我国的产品出口和劳务出口制造障碍。(2)不利于“走出去”。我们实行开放性经济,不仅要使产品、劳动力走出去,而且要使资金走出去,在国外谋求发展。但是有些国家对此并不欢迎,甚至运用政府权力加以限制。我们想在他们那里搞开发区、度假村,他们就说我们要侵占他们的土地;我们想投资开发他们的资源,他们就怀疑我们企图控制他们的资源;我们想投资他们的高技术产业,他们就担心我们会窃取他们的技术秘密,威胁他们的技术安全。有的国家甚至针对中国的投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限制。(3)不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之所以价格比较低、竞争力比较强,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都比较低,但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了,致使他们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不断施加压力压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还直接受制于美元币值的变动。美国为摆脱自己的经济困境,不时放任或怂恿美元贬值,以迫使人民币升值。(4)使我国承受的通胀压力增加。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美、欧、日不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使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加剧我国的输入型通涨,扰乱我国的市场。(5)西方国家经常在中东等地发起战乱或挑起事端,如入侵伊拉克、利比亚等,使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和建设项目蒙受巨大损失。等等。今后几年,国际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性的战略视野,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变化,沉着应对,做好各种应变准备,尽量减轻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