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书
[发布时间:2013-04-21 16:51:37 点击率:]

 北京最富人文气息的书店,无疑是位于美术馆东街的三联。

  一进门,就会注意到这家书店的与众不同之处:门边的三联人文图书排行榜,将新近的畅销书以实物形式排列在墙上;穿过第一层到地下,就会发现楼梯上坐满了人,在如饥似渴地看着书。那渴求知识的劲头,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恍然回到了八十年代。

  三联有很多反映文人生活情趣的书。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吃》。作者颜鲁孙出身世家,后来经商。他是个有心之人,将吃过的见过的都记录了下来。所谓“三代穿衣,二代吃饭”,按照他的说法,有教养的人家,在赴宴之前,为避免吃相不好,都会在家里吃个蛋炒饭什么的垫底。另外,酒桌上的礼节是,为了避免喝醉,一般情况在上了四个热菜后,主人才举杯。这本书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走南闯北,中国的礼节这么多,总害怕餐桌上礼节不周,不知什么缘故就得罪人了。看完这本书,心里就有底了。

  就这样,文人谈吃的书就陆续买了不少,有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五味》、逯耀东的《肚大能容》以及赵珩的《老饕漫笔》。这些人都是文章大家,也是饕餮之徒。吃饭之后,自然就到了品茶,如《茶之味》;进而到了文人交往,如《胡适的圈子》。文人情趣的书,我最喜欢还有:张宗子的《陶庵梦忆》和李笠翁的《闲情偶记》,既谈到了文人的生活,同时也是晚明散文中的精华。

  我在三联买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应该是深圳报业在2009年出版的《1978-2008年私人阅读史》。

  这是一本读书的工具书。通过该书开出的书单,我在亚马逊网站购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等八十年代以来流行的人文读物。说来惭愧,八十年代末年进入大学后,我读的书只有二类:一类是金庸和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再一类就是王朔的小说。因为当时就流行这个。受一位“才子”同学的影响,也读过一些文学书,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惠特曼的《草叶集》,以及泰戈尔的《新月集》,但思想类的书目一本也没有读过。《私人阅读史》开出的书单,让我回到了八十年代,进行了思想的再启蒙。

  从三联书店往王府井方向走二站地,就是北京外文书店。这是中国最大的英文原版书店。我经常去逛。留下印象较深的一本书是美国通用CEO韦尔奇写的自传Straight from the Gut,里面谈到,打高尔夫球在商务活动中,对联络感情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讲到通用在选接班人时会有三个候选人,确定一个后,剩下的二人都得被赶走,不管他们多么优秀。该书还介绍了许多韦尔奇的管理经验。当时我正在外企担任管理职务,该书对我熟悉国际公司的文化,帮助极大。

  外文书店里格里森姆的系列法律悬念小说,情节紧张,又不失深度,也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格里森姆原来做过十年律师,后来专门从事法律小说的创作。他写了18本书,本本都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有11部拍成了电影,如《造雨人》。该电影是法律电影的NO.1,讲了三个案子:最重要的案子是讲一个小律师如何告倒“巨无霸”式的保险公司;另外穿插着一个遗产案的和一个家庭暴力案。当时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有是:保险公司的初审员对于所有第一次申请都会拒绝,之后,如客户准备请律师准备打官司的,都会理赔;反之就赖掉。外文书店买的第三本比较好的书,是余华的《兄弟》英文版。该书讲一对兄弟,性格不同:一个忠厚,一个狡诈。在改革的大潮下,狡诈的获得了极大成功,而忠厚的则穷困潦倒。因为余华是“先锋派”作家,再加上是英文本,读起来有种梦幻迷离的感觉。

  从外文书店再往南走,到王府井南口,这里有中国最大的书店——王府井书店。印象中,该书店就是书多而已,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去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外谈到鲁迅的杂文。他说,读过鲁迅的杂文后,他最佩服的是一个叫梁启超的维新派人物。我当时觉得奇怪,不识中文的老外怎么会知道鲁迅的杂文。他说他看的是英文本,是在王府井书店买的。我过去一看,那里果然有一套四本的鲁迅杂文集,是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

  之后,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去王府井书店看看。有一天,还真淘着了宝。在二层,我突然看到有一架子繁体字的书。翻开一看,都是台湾的。当时买了三本:一本是向往已久的梁启超的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本是余英时的《陈寅恪晚年诗文例证》。该书对陈寅恪晚年作为知识人在逆境中的坚守,通过陈寅恪自己经隐晦的诗,进行了解析。还有一本是台湾里仁书局出的《红楼梦》。繁体字,纸又特别厚,用手翻着,有种说不出的文气,看我们这边出版的书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顿时觉得,书还可以做得这样好。

  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是中国最大的文史书店。历史悠久,起源于乾隆年间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在那里,我找着了向往已久的《两般秋雨盦随笔》。我在父亲的藏书里看过这本书。只是书收藏得太久,已经有些发黄。我一直想买一本新的。只因为我读书有一个坏习惯:只看新书,旧书再好,如上面发黄或沾灰,就没有感觉了。

  《两般秋雨盦随笔》是一部著名清代笔记,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和风土名物。由于作者梁绍壬,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也有独特之处。

  我还在中国书店买过一套好书——北京出版社出的“大家小书”。这套书很有特色。每本书本身并不厚,只有二三十万字。内容很精彩,如黄裳的《笔祸史谈丛》,是讲清代文字狱的,讲述了清代作为异族是如何对汉族人进行残酷的思想控制,其遗风流传至今。另外,还有周作人的《我的杂学》,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等。近20本小薄书,却一下子就可以将近代文人的思想和学术一网打尽。

  近来,网络书店异军突起。对于我来说,已是成为购书的主力。网络书店不光是折扣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上面看其他人对书的评论。

  我最喜欢的网络书店是亚马逊。说来有意思,认识亚马逊,还是从当当促销开始的。当时但当当打折扣的书基本都销空。把买书的想法勾起来了,又无法买,特别着急。于是来到作为替代品的亚马逊,发现想要的书不但都有,界面也友好,用得特别顺手。更重要的是,亚马逊原版书特别强。顿时,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没事在亚马逊上购书,已经成为我很重要的享受。近年来,从亚马逊买的整套书有:鲁迅全集、陈寅恪全集和钱钟书全集。英文原版学术类的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通往奴役之路》和《文明的冲突》。英文原版书财经类的有:《伟大的博弈》、《门口的野蛮人》和《说谎者的扑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