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伪完美主义分子通常容易在这些地方找到同类——顶级投行、咨询公司、银行、媒体,当然,还少不了新晋交友中心——商学院MBA课堂。他们不难辨认:制作计划时,他们是“想得起月亮就绝不摘星星”派,项目执行中,他们是拖延症重症患者,项目结束时,他们又化身为霜打的茄子与推脱责任的逃兵。他们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于是,酝酿的快感超越了动手去做的决心,打磨小细节的成就感掩盖了做事的节奏和目的,最终在一条不断偏离、不断回归,才刚鼓起勇气,就被挫败击溃的路上气喘吁吁。
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偶像”与“救星”是乔布斯,乔布斯见不得Macintosh电脑外观上有一颗螺丝钉,乔布斯要求产品看不见的角落也涂上优雅的涂层,乔布斯每次演讲都要求语言、图片、手势、情绪配合完美,严丝合缝。他们显而易见的选择性关注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乔帮主”的完美主义的确灿烂如爆发的火山,但它在创造新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生态灾难。
所以,长远来看,让人担惊受怕的“完美”,倒不如长线稳定的“够好”。永远的惊喜,相当于没有惊喜。稳步提升的“够好”本身就是奇迹。
这世上还有“够好”和“不漂亮”的标准。很多时候,实用比姿态漂亮重要。伪完美主义者应当慢慢学会接受“鞠躬尽瘁”之外的其他标准。因为每一次都惊喜,相当于从未有惊喜。倒不如把“难再提升”的标准调整为“再提升一格”的标准,于己是内心力量的锻炼,于人是团队关系顺滑的助力。
在伪完美主义者那里,一件事情的结果只能是两种:奇迹或垃圾。于是,他们不断拖延迈出第一步的时间。与其要承担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或者投入精力而最终收获垃圾,还不如先缓缓,容我酝酿出最佳状态。而最佳状态,它的近义词是“浮云”。
对完美有点基本的逻辑
大部分伪完美主义者心里有两个无理且固执的逻辑:不完美就一定被轻蔑;而完美,是天成的。且不谈对于人心,轻蔑的杀伤力能有几何;古往今来,你见过多少完美不被腹诽不被“躺枪”?又听过多少成就如同探囊取物?多少创意只是妙手偶得?立等可取的完美,就跟花10年长胖,却盼着两周内减下肥一样痴心妄想。
想“完美”就别玩“完美主义”
如果你最害怕的是,因为没找到完美路径而失败,或者因为走错一步棋而懊悔,完美主义就绝不应该是你的选择。只要稍微用理性观察自己或同类,就会发现你们的状态:以冲动的半吊子开始,中间是漫长的“不纠结毋宁死”,最终交卷时多半匆匆忙忙神色慌乱。这,与你想营造的“完美”有多少关系?
避免灾难式思维
伪完美主义者天然是极端型动物。在安全的环境中,他们都有本事快速联想到厄运降临,万劫不复。“这个PPT做不好,下午的会就砸了,大家就会怀疑我不称职,啊,我的饭碗就不保了,那老婆孩子还会跟着我吗?”噢,这个推演过程你确定不用再慎重一下?
诸葛亮绝对是“独”死的
事必躬亲,是完美主义者的死穴。这一点,诸葛亮简直是标兵。别说蜀汉各类官员的考察任用均亲自安排,连刘禅选妃都亲自推荐人选,鲜少放权。这类人对当时环境与可能的合作者,他们的判断通常缺乏弹性和韧劲。一味与尽善尽美的习惯死磕,长期拒绝协作,结果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从“等死”到“求生”
没有什么肌肉比柔韧的内心更强健。根除伪完美主义的习惯,需要从练习对幻想和挫败感的控制力开始。躲开所有容易获得的小成就感和挫败感,平实地面对真正重要的任务。练习用最简单的方式分解任务,将任务分解到足够小,可以迅速上手的程度。从“等死模式”调整为“求生模式”,伪完美主义者才能重新落地。
上一主题:认真的力量 态度决定你的价值
下一主题:企业持续成功的王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