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汾酒博物馆纵览记 (九)
[发布时间:2008-06-23 00:00:00 点击率:]

□  本报记者 李长清   特约记者 程 然

  第五章《杏林墨缘》

  

  俗话说“诗是酒友”。品好酒,吟好诗,诗中有酒意,酒中有诗情。杏花村的美酒佳酿自然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再次驻足。公司收录了书画作品3000多件,今天我们精选其中的数件作品供游人观赏,剩余的一部分勒石刻碑,陈列在3个碑廊中,当然,我们更期待着您诗情画意的显露和发挥,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墨宝。

  1、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是在1960年5月5日来到杏花村的,细雨霏霏,汾酒厂刚扩建不久,又逢国家经济困难,恰在此时谢老带着党和国家的关怀来到汾酒厂。77岁高龄的谢老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汾酒厂,认真地询问了生产情况,观看了汾酒的酿造过程,最后还为汾酒厂题诗一首:“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

  2、吴冠中先生曾荣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他的作品曾几度开创中国国画、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的最高纪录。吴冠中先生的《杏花香浓》,画上题字:小小杏花村,酒香闻名,不问牧童也好寻。画面上,杏花村掩映在杏林深处,展现了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吴冠中先生在他参观完杏花村汾酒厂后仓促中为汾酒作画《水乡图》予以留念,在返回家中之后又专程为汾酒厂创作的这幅《杏花香浓》。

  3、这首诗是已故前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在1964年赞美杏花村汾酒的诗句:“汾酒世所珍,芳香扑鼻闻。水纯工艺巧,争说杏花村。”1983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冤屈的“三家村”(吴晗、邓拓、廖沫沙)唯一的幸存者廖沫沙书写后赠予杏花村汾酒公司的,既是对杏花村汾酒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老朋友吴晗的深切怀念之情。

  吴晗好酒,且独爱汾酒。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黄裳到北京,去吴晗家作客,只见吴晗的“房里空落落的,书架上没有书,只放着两瓶朋友送的汾酒”。1964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夕,吴晗专门来到杏花村,对汾酒厂进行了考察,并写下了这首诗。

  4、这是韦举荡先生的画作,画中的石裕正在酒缸中洗澡,石裕认为自己生平饮酒无数,而身上的毛发却没有享用过美酒,于是跳入酒缸洗浴一通,让全身毛发也享受一番美酒的滋味。

  5、“每逢好酒长日醉,偶得佳句老开怀”。这是沙曼翁的作品,作者是满族人,祖姓爱新觉罗,对中国文字学、书法、篆刻、绘画乃至茶道、佛学的参悟均臻自然之境。作品遒劲大度,书风醇雅秀颖,苍古峻爽。

  6、《李白醉酒图》是由现代工笔画大师潘洁兹所作。李白喜喝酒,常常饮酒不愿意回家,《赠内》诗是他写给妻子的解嘲诗,也是对自己嗜酒的真实写照:“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诗人与酒往往要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李白现存的1050首诗中,有170首都写到了酒。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而他却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清醒的日子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7、杜牧这首《清明》诗是由中国大画家董寿平书写。董寿平,山西洪洞人,作品在日本声誉很高,晋祠专门为他设书画馆,主画松、竹、梅。杜牧之诗距我们现在不过1100多年,而汾酒之享有盛名比这诗的创作流行要早400多年,有北齐武成帝高湛推荐汾清酒为佐证。据统计,唐代曾有诗人3700多名写诗达4.5万首,而写到酒的就有五分之一,但被人们广泛流传的并不多。《清明》诗之所以绝唱千秋,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杏花村酒的特殊偏爱,也就标志着汾酒在历史上的第二次成名。

  8、范曾,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是作品最早进入世界两大拍卖行的中国中年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红红火火,一幅四尺整纸卖出过17万元的高价。从收藏和投资的角度考虑,90年代以后的作品,是范曾国画创作的成熟期,近几年范曾的绘画市场人气指数骤涨,价格不断攀升,2001年拍出的1990年作品《竹林七贤》以176万元的高价,创当时范曾作品市场拍卖价最高纪录。范曾先生创下的半年内仅在荣宝斋就交纳国税157万元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这幅《邀月》作品价值在百万以上。

  9、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创作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闻名于世,他创作的山水、梅花在海内外颇具影响,梅花诗书画结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成为收藏热点。他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之称。这幅《清明诗意图》,纷纷细雨中,牛背上的牧童正在为诗人指点杏花村的方向。

  10、山西交城玄中寺被日本净土宗佛教徒视为祖庭,1978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带着日本客人去交城谒拜,10月11日,这个代表团由赵老陪同,来到杏花村。酒宴之后,代表团团长稻冈先生首先挥毫为汾酒厂题字留念,接着人们请赵老赋诗,赵老略带酒意,一挥而就:“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千古魂,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题诗后,赵老诗兴一发,随即自作诗解:“和指昭和,华当然指我中华,在中日两国人民情谊日益发展的大好日子里,我们来到杏花村,举起美酒,便想起了曾在这里喜饮美酒的李白、杜牧和一切歌颂过汾酒的作古之人。日本佛教称酒为‘不老长寿水’,中国佛家称酒为‘般若汤’,这一句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11、这幅《酒家杏花村》,是张仃(ting)先生1983年的作品,张仃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负责开国大典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美术设计工作,并且领导设计制作了国徽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12、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写的是“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处有酒能醉人,我今来此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这首诗作于1962年,稍有些夸张,却不乏幽默,前两句刚喝过酒写的,后两句则是睡醒后又补上去的,大家仔细看,前后字迹有点区别。

  13、这幅画是黄胄先生的《驮酒图》,黄胄先生善画毛驴,被戏称为“驴贩子”。他笔下的“毛驴”可与齐白石笔下的“虾”媲美。他曾为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创作《百驴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裕仁天皇。另外黄胄先生所作《欢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