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从“中国大妈”到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13-06-24 09:59:36 点击率:]

 “中国大妈”豪掷千亿,扫金300吨,“震惊”华尔街,令世界咋舌。这一“壮举”背后,反映出中国部分民众对经济走向的恐慌与迷茫。

  截至2012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达40万亿,在经历了物价飞涨与通货膨胀的颠簸之后,人们明白了如果利率跑不过CPI,放在银行的钱就不会那么安稳。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之前预期的8%,加上M2跨入百万亿元引发的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口水战”,更加增强了普通民众对经济形势判断的不确定性。

  

  全新经济时代的智慧考量

  

  如何让手头上的本金保值增值,以“中国大妈”为代表的中国大众,将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时代的智慧考量:股市从2007年10月转为熊市以来已步入第六个年头,上海大盘从6124点跌到目前的2200点,跌幅64%;楼市经过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如今也在限购令、政策调控、“泡沫论”等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银行理财异军突起,却频频曝出陷阱、诈骗以及监管漏洞;剩下的似乎只有黄金了。

  国际金价12年来扶摇直上,于2011年9月6日一度达到1920美元的价格。“大妈”们不知道黄金飙升是因为过去几年来美元、日元、欧元等国际货币避险功能的减弱,不知道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及欧洲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不知道国际金融巨头的操作手法,只是用最淳朴的“抢金”行为,表达她们对持有货币的担心和对传统“金本位”思想的依赖。  事实上,“抢金”背后,对于物价上涨、币值下跌的恐慌是第一位的,这是“本金要保值”的心理底线。那么在当前形势下,究竟会不会再出现严重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呢?

  这里有两个数据指标:2013年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通胀率降幅大于市场预期。其中最主要是食品价格大幅下跌,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为2.7%,而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6.0%。3月份CPI同比增幅较1月、2月份均值和去年12月份2.5%的水平都有所下降。这些都表明,人们不必担心物价上涨,中国的通胀率在未来几个月也将持续回落,通货膨胀的压力会比较小。

  再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3月份为98.1,当月同比增长-1.9%,这是继2012年3月份以来,PPI连续第13个月出现同比增长为负值,尽管这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增长略微偏弱,但在未来数月,物价与通货膨胀会比较稳定、可控的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风水轮流转,黄金作为一种防通胀的品种,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失去保值的功能,与通胀之痛相比,也许“中国大妈”们当下更应该警惕的是黄金的风险。

  

  “保值”的需求是“增值”

  

  事实上,4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需要引导的内需力量。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高质量的消费需求与可靠的投资需求,将成趋势主流。  那么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词是什么?

  对比中国历年来的GDP结构,三大产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43%。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说明了中国目前仍然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体,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是中国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向高端延伸的必然之路。

  另外,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只有5414美元,世界排名第89位。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9倍,日本是中国的8.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因而可以预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将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中的主流产业。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3%左右发展到今天的43%,说明中国的服务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占GDP的比例已达10%,也就分去了第三产业10%的数据,剔除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特殊发展,服务业的其他行业只占到33%,可见中国服务业的延伸空间非常大。

  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必须向内需消费切换,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思路,正是对产业再造、升级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选择与体现。城镇化需要开辟城市之外的全新市场,从而化解当前经济形势下包括房地产以及金融行业积累的各种风险,并让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增长阶段。

  尤其是在欧美经济形势相对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大妈”们也许更应在颠簸的商业及理财浪潮中借助专业人士,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重新审视国家经济形势并树立信心,寻找符合经济发展大势的新机会,才是明智之选。

  最近,在国际金价猝不及防的瀑布式下跌中,中国的“大妈军团”大胆出手,半个月时间,以千亿巨资将300吨黄金收入囊中。对“中国大妈”抢黄金的故事,我们似乎更应该从中读出一点其它的东西。

  

  货币超发下的守财逻辑

  

  “中国大妈”不懂深奥的数学模型,不懂复杂的风险对冲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只知道黄金出现30%的下跌时,买进相对安全。在全球纸币体系大肆注水的当下,“中国大妈”投入“财富保卫战”,其守护财富的焦灼和投资无门的无奈都写在脸上。

  金融危机以来,“谁比谁更烂”的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远未终结。美联储以三轮量化宽松(QE3)的美元超发水浸发展中经济体,把通胀的祸水引向他国;欧洲靠印钞救命;日本祭出约1.7万亿美元的超级重振计划,并且不排除“将采取更大胆的弱势货币策略”。此时,“中国大妈”抢黄金,不是货币超发语境下的财富守护逻辑吗?

  今年3月底,我国银行体系存款余额已超100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钱多”,成因复杂,喜忧参半。长期的金融管制下,投资渠道狭窄,楼市恐高限购,A股失魂落魄,理财产品续演庞氏游戏,各类资产价格轮番上涨,炒完纸头(字画)炒石头,炒完石头炒木头……能发现一个价值凹地,比在平原上发现一只“华南虎”还要难,想想当然还是黄金保险。

  钱多利弊共生,如何才能趋利避害?

  如果顺势加快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创新和有效供给,让投资渠道狭窄的喇叭口洞开,同时加快民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鼓励百姓放手消费,那百万亿的货币既可为各类投资提供源头活水,资本市场会一扫颓势,又可转化为提振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但如果引导不当,没有足够恰当的池子和金融创新工具来分流泄洪,巨量资金就极易成为“笼中虎”,它一有机会就猛虎扑食,触发各类资产价格重估和轮番上涨,加剧市场混乱,诱发通胀和社会恐慌。

  货币天生不是黄金,它可以是贝壳,但黄金天生是货币,历史性地充当抵抗通胀的“圣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不是基于真实财富创造的“钱多”,实际上就是印钞机和资产泡沫的功劳。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度的货币化来润滑、提速,但货币供应量占GDP之比应有一定的安全边界。否则,通胀的螺旋一旦失控,就会像龙卷风一样无情地掠走国家和民众的财富。就此而言,“中国大妈”的无奈之举已在为我们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