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大妈为国际经济树立信心
[发布时间:2013-06-24 10:02:22 点击率:]

  五一期间,中国的大妈借助黄金价格疲软而大举吃进黄金,短短数天之内,居然抢购了300吨的黄金,让黄金价格出现了“触底反弹”,我们总说中国的老大妈战胜了高盛,甚至高盛对黄金未来的价格都出现了看多的倾向。

  冷静观之,其实这并不是中国大妈们的胜利,充其量是彰显了中国民众庞大的投资与消费实力罢了。当拥有相应的投资实力,又对后市比较乐观,那么就注定会热情地投入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的大妈们抢购黄金也算是“曲线救国”了,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毕竟中国官方大举收购黄金,难免会遭遇国际社会那些敌对势力的阻挠,所谓真金白银是跟矿产能源之类的资源类似,是受到所在国的保护的。即使允许中国有相应的资格购买,也总是会把价格抬高到比较离谱的程度之后的。

  “曲线救国”的另一面也是大妈全面被套牢。有人认为由于此前在每盎司1450美元以上追涨买进黄金的投资者已然被套,让准备出手的“中国大妈”对于抢金多了几分谨慎。还有人认为前期的抢金风潮已经大大透支了“中国大妈”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购金能力已经被提前释放,因此不是不愿意再度出手,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中国大妈”的疯狂抢金,国内媒体也通过各种渠道向这些大妈们发出了“投资黄金需谨慎”的警示。

  从投资的原理和商业逻辑角度看,所投的资本与所持有的资产之间总是需要转化的,停滞下来就意味着缩水贬值。所以从国际投资者的角度看,这更像是投资人的出货,就如索罗斯所说,黄金价格即使跌到800美元/盎司,他都不会出手做投资的。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钱美国可以用,非洲可以用,朝鲜可以用,政府可以用,官员可以用,富二代可以用,二奶可以用,唯独中国老百姓不能用!”陈教授的这个说法难免让人内心纠结。

  中国人总是在给别人树立信心,让自己失望。比如美国陷入金融风暴,中国以“救驴”的逻辑匆匆赶过去救援;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匆忙地以外交方式施以援手,接待来访的政客与商人,或者政客携带企业家出访,签署采购订单。

  非洲人遭受天灾人祸,中国人也跑去提供国际人道援助,不仅无偿,而且经常性地免除相应债务。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2011年,中国共为51个非洲国家援助1673个项目,援助总额约为750亿美元,其中卫生援助、减免债务援助、政府和民间组织援助居前列。

  中国人的一掷千金应该也是有所回报的,中国的国企收获的是仕途,政府得到的是全世界的尊敬与外交形象的提升,而那些在国内外疯狂抢购的普通百姓,收获的是一掷千金所带给自己的豪放尊崇,可以暂时性地摆脱原本卑微的内心状态,而让自己变得信心满满。

  中国人是崇尚距离美学的,彼此彬彬有礼,就是夫妻之间都讲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更不用说是对外交往了,似乎越是离得远的,越是会感觉到其魅力与迷人,这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礼节。

  其实任何礼节都是虚伪的、造作的。因为你总是会在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以及外界如何来评价自己的问题。

  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将“中国大妈”推上了舞台,并被塑造成打败华尔街的强悍形象。然而,“中国大妈”恰恰是“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最弱小的一群——不淡定,爱跟风,在习惯性恐慌的支配下横冲直撞。

  “大妈”表象下的经济力量里,暴露了中国人当下安全感的缺乏。“中国大妈”其实并不仅指参与抢购的妇女——只要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不透明”足够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中国大妈”。

  回到黄金这种投资品种。其实从本质上,也仅仅是获取维持生活所需要的金钱的一种工具和介质,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变成衣服御寒,不能变成房屋遮风挡雨,虽然看在黄金的“面子”上,如果有人在生活必需品上有所剩余,那么总是可以拿自己的必需品来交换,但是毕竟是需要有前提的。

  黄金原本就是从地下开采出来之后,最终是注定会被埋藏在地下的。就如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从无到有,最终都会从有变无的,所以从更长的周期看,投资只有做到预先想好退出的节奏与时机,才是真正成熟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