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大妈消费力与养老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3-06-24 10:17:34 点击率:]

  中国大妈,火了已经不止一阵了。前阵子,当很多人还在惊叹“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金融大鳄们”不可思议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对超市早上开门时,大妈大婶们疯狂抢购、排队付款的场面习以为常。

  还值得一提的是,同前往商城选购时尚商品的年轻VIP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成批成批去太平商场大清仓现场淘实惠的大妈们。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

  

  “中国大妈”的消费力

  

  我们先不论“大妈”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个名词背后潜在的消费市场。

  记者找到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4.3%。而据中国老龄协会估计,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国已经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在中国做生意的人来说,老年消费群体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不容忽视。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对于退休后相对无聊的“大妈”们来说,享受生活自然成了不二之选。而“享受生活”的最具体表现,无疑是哪里有促销、哪里有便宜货、哪里就有“大妈”们的身影。显然,错失这样需求明显、且购买力强大的消费群体,对零售业来说,是一大损失。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中老年服饰、老年化妆品等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百货商场消费的主力军是70后、80后,甚至有的已经延伸到90后。相比之下,定位在中老年年龄段的商场,确实不多。很多时候,笔者也会因为买不到妈妈用的化妆品而苦恼。

  真正好的市场,往往是待开发的市场,发展潜力无限。笔者呼吁,传统零售业不妨转变观念,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在关注有高消费能力的年轻人的同时,也花点心思,关注关注老年人这个蓝海市场。

  

  盒饭引发的养老问题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计算:假设一个人的寿命80岁,50岁退休。如果按照现在的盒饭价格10元和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价格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要花100元,30年的盒饭钱也要超过100万元。

  盒饭引发的养老话题其实只是一个缩影。或许您会不以为然,认为年轻时忧虑养老金纯属杞人忧天,但一组数字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2.94亿,20、30年后,每10人中将有3到4人步入老年;一位在1978年开始从事工作且工龄32年的职工在2011年退休时,领到的退休金每月仅1157元。同时,新一轮的外企“裁员潮”正扑面而来,高龄高薪的外企白领中很多人成为“新4050”一族,养老突然间成为他们要面对的现实。

  那么,究竟有多少钱才够养老呢?这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生活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乃至农村的人们,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北师大教授钟伟早在三年前就曾经预言,白领存款1000万元都未必够,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结论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民币的币值极为不稳定。

  如是背景下,为养老多积累资金十分必要。但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补足我们的养老金?除去传统的养老方法外,30年后,我们会采用怎样的养老模式去安度余生呢?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面临着车贷、房贷的还贷压力,同时“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让每月所能节余的资金极为有限,而内地投资渠道过窄、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起伏偏大的现实又让我们不敢轻易将“养老本”肆意挥霍,出路何在?

  这是一场属于养老金领域的理财变革,更是一次养老生活模式的“头脑风暴”。养老生活属于我们能够触手可及的遥远,但愿每位网友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投资方式,从现在开始下手准备,规划属于自己的养老未来。

  中国人讲究“老有所依”,古人对于孝道的推崇便是养老文化的一种反映。追古思今,现在的国人们却有可能面临着“老无所依”,传统金字塔的三级养老体系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在“双轨制”等传统养老模式饱受诟病的同时,“23号文”与“24号文”的出台,让未来的养老之路有望越走越宽。企业或者个人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投资者,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来获取收益,从而实现养老。未来,养老或许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存在。

  

  揭秘现行养老体系

  

  如果把现行的养老体系比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塔底是大家熟知的基础养老金,塔身是企业年金,塔尖是个人养老储蓄。不过,这个金字塔型的三级体系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支撑未来养老。

  社会养老是一个国家养老的基础,但从社科院提供的数据看,这一基础薄弱得让人担忧。全国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高达2万亿元,意味着每个人都为老龄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债务。与此同时,面对近年来的通胀压力,基础养老金收益率偏低,截至2011年,基础养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仅为1.8%。

  企业年金本是养老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补充,但现实是,截至2011年年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参加人数达到1577万人,累积基金3579亿元。此外,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惨不忍睹。2007~2011年的5年时间,仅有3年实现正收益。2008年投资收益率为-0.83%,2011年投资收益率为-0.78%。这与当时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企业年金投资方向又多是股市不无关联。

  个人储蓄养老在国外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国内能与养老挂钩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即使有相关产品,大多还是打着养老的名义实际做着风险较大的投资。

  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基础养老金仍然是我们未来养老的主要来源。然而,饱受诟病的“双轨制”让现行的基础养老缺失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统筹方式上,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标准共同缴纳;支付上,企业职工自己筹账户支付,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一支付;支付标准上,企业退休职工只能获得退休前工资的40%左右,机关事业单位有90%以上。

  贝佳(化名)供职于北京某外贸企业,每个月税前收入4000元,个人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为320元。基础养老按照现行计算方法,结合全省上年年底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北京2011年年底(2012年度未公布)4672元/月计算,基础养老可以拿到934.4元。按照20年工龄计算,在他退休时每月仅能拿到1600元左右。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则属于财政退休,退休待遇与级别、工龄等挂钩。以公务员为例,普通科员退休时有3000多元,副科级达到4000多元,正科级5000多元,副处级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与企业退休职工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谁动了我们的养老金

  

  2050年,当我们这代三四十岁左右的人老去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将随之爆发。据预测,2050年,60岁的中国人口将占据34%,养老所需的各种费用将占GDP的23.31%。如此巨大的财政开支靠什么支撑,也成为当下热议话题。

  两份关于企业年金的文件《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即“23号文”)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即“24号文”)反映出了养老体系中的一些变化。

  根据“23号文”,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增加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产品。“24号文”主要围绕养老金产品设计方面,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转变为可通过购买养老金产品参与投资,客户可投资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养老金产品。

  简单说,政府更加鼓励将养老金通过投资来保证养老,但实现并不容易。首先,目前国内企业年金管理的基金规模总资产仅为11083亿元,甚至小于拥有475万人口的挪威,该国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

  其次,我们的养老金可以放心拿去投资吗?作为对风险要求极高的养老金投资,此前竟然出现过收益率为负的情况。

  “对于参保者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实际上并没有个人产权;或者说,参保者个人账户的产权并没有受到现行法规制度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

  2012年,广东省等地委托社保基金会运营的资金,投资回报都在9%以上,高过全国养老金投资的收益。但是,当媒体问到:养老金投资运营获得的 收益该如何分配,个人账户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用滚存结余养老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收益不应区分统筹基金收益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应将投资运营收益全额计入滚存结余基金。

  这就意味着:不管投资收益多大,劳动者个人的养老金还得按现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既定公式计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主要用于抵冲或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样看来,赚钱的收益不归我们,赔钱了养老金会面临更大风险缺口。在唐钧看来,养老金最重要的是储蓄型功能,如果将它过多应用于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将更大。

  

  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

  

  中国老龄化进程愈来愈快,养老作为一门产业,也在风起云涌中成型。然而,从北京养老院的调查情况来看,其现状堪忧。在养老市场化、养老产业化的口号下,养老这一本该政府大力作为的民生问题,已经隐现出“需求、供应、价格”的死结。

  记者通过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在当前的机构养老中,一方面存在着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总体上40%左右的床位空置率。这看似荒诞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尴尬?

  养老保险制度几乎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多的质疑。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未来怎样养老?

  据了解,目前具有北京市户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251万,约占户籍人口总量的20%。按照国际水平,在机构集中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一般为4%,因此本市需要有10万张养老床位才能满足需求。但是目前北京市的养老床位不足9万张,床位缺口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在未来40年的时间内,床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与床位缺口相比,北京却存在4万张左右的空置养老床位,这一空置率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人身险管理中心总经理宋海英谈到她对北京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调研时不无感慨,她告诉记者:“都说养老难,难在哪里?有些养老机构进不去,但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了相当的高位。”

  位于北京市东四环的嘉德老年公寓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基础设施来说,都算不错,并且在养老领域经营多年。该院院长王岩向记者介绍称,目前拥有床位360多张,老年人的入住率在90%左右,而一般这种规模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能够达到70%以上就差不多可以实现收支的持平。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嘉德老年公寓并没有完全摆脱收支困扰。王岩表示,“我们的成本压力很大很大,一到月初就要为员工的工资攒钱。”

  据了解,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嘉德老年公寓的经营状况还算不错,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只有几个老年人入住,贴钱运营已经是业内常态,尤其是对于新成立不久的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更是如此。

  

  政策实施尚需落实

  

  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压力较大的现状,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新建床位补贴、老年人入住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补贴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2013年,北京市社会力量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阶段支持标准,由原来每张床位8000元-16000元的市级支持标准提高到2万元-2.5万元,并且区级资金还要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这就意味着社会力量建设一张养老床位将会获得4万元-5万元补贴;运营阶段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收住一位老人1个月200元-300元标准提高到300元-500元。

  再加上配套的水、电、气、相关税收等政策优惠,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大。但是,市场对此似乎并不“感冒”。王岩告诉记者:“政府的补贴在我们的运营成本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记者在对京城多家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市场促进作用不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落实力度较低,以新建床位补贴政策为例,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无法获得。包括寿山福海养老院、十三陵温馨老年公寓等民办养老机构的佼佼者,都没有能够享受到新建床位补贴,其他的的民办养老机构就更难获取了。

  一位多年从事养老事业的知情人士称,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民办养老机构获得过政府关于新建床位的资金补贴,因为所需证件比较多,门槛比较高,尤其是对土地使用相关证件的限制比较严格。

  

  未来如何脱困

  

  流失率高、招工难,是养老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据宋海英介绍,由于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都有事业编制相对稳定,而民办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达到40%。

  按照市场规律,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缺口较大,工资上涨理所当然。目前,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可以达到3000多元每月,如果按照每1个养老护理员照顾5个失能老人来计算,平均摊到每个失能老人身上的费用就高达600元每月。用工成本的快速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养老机构成本的增加,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在受访中均表示,将会根据成本变化调高入住价格。

  上调价格是不是能够真正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压力?现在来谈,似乎为时过早,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也显得有些迷茫。

  记者在嘉德老年公寓中看到一片尚未完工的毛胚房,里面没有一个工人也没有一台机器在作业。王岩向记者解释称,这个本来是二期工程,计划再建300张左右床位,但是由于没有资金,只能暂时搁置,什么时候能够复工需要看什么时候能够有钱。“床位建设补贴我们没有拿到,涨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今后还怎么建啊。”

  面对床位的高空置率,涨价对这些民办的养老院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易说涨就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