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首钢财务管理背后之道 大破大立
[发布时间:2013-07-04 09:37:04 点击率:]

  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上,首钢获颁“功勋首钢”纪念牌。当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

  从2005年至今,经过八年的运行与磨合,对搬迁后的首钢,首钢股份总会计师张凤文对其后发优势不容置疑。事实上,首钢通过搬迁调整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在搬迁中首钢发挥长材等建筑用钢材优势的同时,花大力气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板材产品,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首钢已经成为一个从长材占绝对主力的公司,变为高端板材的“新锐”。

  

  上下游拓展

  

  当前资源显然已经成为当今钢铁业竞争的制高点,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支撑长远发展的马力。

  以山西、陕西、新疆煤矿板块为平台,首钢集团近年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山西煤矿坑口120万吨高档喷吹精煤选煤厂;推进山西临汾煤矿、陕西吴堡煤矿、新疆哈密煤田、西沟煤矿、澳洲煤矿项目,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煤炭资源格局。

  作为首钢集团的上市公司,首钢股份为了进一步整合上游资源,2007年以5000万元持有了贵州松河煤业35%的股权,与盘江股份并列第一大股东,进行煤矿的投资。松河煤业探明煤炭储量5.5亿吨,松河煤业2011年生产原煤86.82万吨。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促成贵州省项目优质资源配置,获取炼钢上游的优质煤碳资源,首钢股份控股子公司贵州首黔公司于2009年收购杨山煤矿,收购两年间累计生产原煤26.58万吨。经多方协调努力,对矿区内的合法矿山进行收购、整合和重组,依法获得矿权,力主形成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张凤文介绍,整合更多的矿产资源是为了给钢铁主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未来将继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发挥矿产资源的支柱产业优势,挖掘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和盈利空间。

  

  技术革命

  

  伴随着首钢北京石景山的停产仪式落下帷幕,钢铁行业的形势也陷入一片萎靡之中。2012年全国共产钢7.16亿吨,同比增长3.1%,与2011年相比增幅回落5.8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长最少的一年,全行业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只有15.8亿元,同比减少870.36亿元,降低98.22%。

  在钢铁业的微利时代,怎样多重突围,获得新生?张凤文对此表示,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钢铁生产成本已经被几乎压缩到极限,压缩成本有一定的底线,并不能一味依靠成本来解决问题,更不能因为成本而牺牲质量,关键还是要抓住机遇,依靠技术升级占领一席之地。张凤文表示,目前技术革命已是当今钢铁业获得绿色新生的首选。

  抢占冷轧高端市场成为应对微利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首钢顺义冷轧公司是首钢在北京唯一保留的钢铁精品项目,选择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设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项目全过程中体现节水、节地、节能的要求,于2008年5月全面投产,形成150万吨冷轧板生产能力,是国内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示范工厂。首钢冷轧公司由首钢股份、首钢总公司和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08年设立,注册资本26亿元,实收资本234729.45万元。首钢冷轧专注为汽车、家电等提供高档冷轧板材、板材深加工产品和副产品、物流配送以及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服务。

  在国内家电企业的合作上,首钢冷轧公司家电板已经占领了国内家电板的高端领域,与海尔、格力、美的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首钢京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作为首钢搬迁调整的一部分,旨在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在吸收国际、国内先进钢铁厂经验的基础上,京唐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从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到成品码头,实现了紧密衔接,一气呵成,最大限度地缩短物流运距,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紧凑顺畅。张凤文进一步介绍,京唐公司首次在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自主集成的“一罐到底”技术,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铁水罐加盖保温技术,从高炉到炼钢的运输距离只有900米,铁水直接通过管道流到炼钢炉,从转炉到热轧实现了工艺零距离衔接,从1580毫米热轧成品库到1700毫米冷轧原料库仅隔一条马路,大大减少了工艺连接设备,缩短了物料运输距离,工序间距离压缩到了最小。原料场选择了离码头最近的区域,而成品库则直接设在了成品码头的后方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料进厂和成品发送的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营成本。

  

  释放管理优势

  

  在战略转型的同时,如何做强“软实力”也是首钢的重要目标之一。

  据张凤文介绍,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集团上下全部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具有首钢特色的“结构扁平、机构简约、运行高效、控制闭环”的管理体系。“这就实现了适应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的生产特点和新工艺流程对管理的内在要求。”

  虽然不能一味依靠成本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全面的成本管理仍是王道之一。

  2013年,在低成本生产高端产品的生产经营方针之下,首钢股份加强与宝钢、韩国浦项制铁等一流企业对标,在开展工艺技术攻关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张凤文表示,在当前钢铁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经济环境仍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大降成本工作力度。“我们动员每一名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核算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时优化、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逐级下达,层层分解,将指标落实到各部门、作业区、班组和各个岗位,做到全流程、全系统、各环节都要精打细算,从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新品增效、减损增效、服务增效各方面推进增收节支。”

  而现在面对钢铁产能过剩,张凤文认为,成本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财务管理必须结合风险管理,抛弃小财务,让全员参与大成本管理,真实反映每一个操作流程。“不脱离一线以及各个流程管理,财务人员从销售、生产、经营,甚至人力成本都要全程参与监督,做好降本增效的管理参谋,激励全员参与,合力打造自身优势。”在张凤文看来,虽然钢铁行业面临诸多困难,但绝不是夕阳产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度过战略重塑期的首钢后发优势最终将会全面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