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刘春杰笔下的鲁迅,没有体系,才符合鲁迅的特质,散点透视里,精神往往暗合。大雾弥天之际,仍有丝丝亮意于斯,恰与鲁迅相互对照。
这些年,我一直留意非学人化的思想表达,一批挣扎于苦境的青年关于鲁迅的文字,在只言片语间,都给我以快意,似乎可以支撑先前的看法。在有关鲁迅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有趣的表述。这种趋势,现在慢慢扩大,正预示新的话语空间的形成。比如眼前的这本《私想鲁迅》,就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作者乃一名画家,调子是草根者流的样子,书的文字和图画带有野气。不同于以往的关于鲁迅的言说,这里没有学究腔,甚少作态,皆为心灵之语,且信马由缰,文章乃聊天体的一种。加之不凡的木刻插图,越发显得有魔性里的通灵之感。
我对刘春杰先生的情况一无所知,看他笔下的功夫,以及连带的情思,却觉得是久违的朋友。作者描述鲁迅,不是吃鲁迅饭者的一种刻意,乃心灵的需要。文与画相互照应,都是最原始的感觉,有虎虎的生气。也仿佛野地里的花草,散着真的香气。作者行文俏皮、灵动,刻刀锐利而略带温婉。那些文字和图像,都很得鲁老夫子的妙意,又带有自己的苦心,一个孤独的行走者和远去的灵魂的对话,就这样有趣地展开了。
因为是私人的暗暗的猜想与顿悟,就不太在意既定的概念,拒绝先验理念的暗示,所关心的话题也多边边角角,似乎不愿意有表述的体系。刘春杰笔下的鲁迅,没有体系,才符合鲁迅的特质,散点透视里,精神往往暗合。大雾弥天之际,仍有丝丝亮意于斯,恰与鲁迅相互对照。但又不受其文本暗示,以虐待俗意为乐,遂多了苍凉之美。
书中对鲁迅的称谓很有意思,随和而亲切,并不是一种精神的仰视。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一个老人对话,有时候不免越界,但都是趣味的流溢。想起学界对鲁迅的刻板的陈述,未尝不在疏离着研究对象,反不及此书这么有温度了。那些绘画都有深意,构图与线条是忤逆于传统的。不是颂圣一类的存在,而是从伪饰的世界回到混沌之中。灰蒙蒙的天地也有突奔的热流在,是生命对存在的一种冥想。全书分三章:一、他还不是鲁迅;二、他已经是鲁迅了;三、他已经不是鲁迅了。其间写家事、人事、文事,都一反旧俗,有幽默的意味。这让我想起王朔与王小波,决不正襟危坐,以戏谑之笔,写己身之苦乐,剥掉鲁迅身上的尘土,对本事、逸闻、传说一一道来,令人想起茶馆里的谈天,乐趣与真心具在,凡思和玄想共舞。率真者不鄙,言论的对错又何关焉?
作者的木刻甚有功夫,对风俗的刻画,与赵延年不同,和李桦那代人亦多有别,有表现主义的痕迹。比如那幅朱安的像,是从照片里转化过来的,却多了原作没有的忧戚,与那感伤的目光相遇,不禁心里一动。作者对鲁迅肖像的处理,有点鲁老夫子在《故事新编》中塑造古人的样子,并非原态的移植,乃夸张、变形的表现,一反模式化的写真,几乎篇篇有奇思,不重复,有忧戚,带温情,表愤怒,含笑容。复杂性和逆说都有。反雅之雅,反美之美,反爱之爱,就那么奇妙地展示在其间。
林贤治过去写过一本书《人间鲁迅》,是一种底层体验的文本,乃边缘人的精神喷吐,至今让人感动。这一本《私想鲁迅》,多了林贤治没有的东西。谈吐简约,臧否人物毫不温吞,鲁迅何以被民间不断传播,都有所折射。中国的智者多在民间,他们述而不作,真意不被世间所明了。刘春杰以画笔写己身的生命感受,描述私人语境里的鲁迅,为“鲁迅”所添的不仅是野性的思维,还有沉默的大多数的心史。
上一主题:珍惜城市中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