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醉美茅台
[发布时间:2013-08-02 09:49:08 点击率:]

 二、神秘独特的自然环境

  世间大凡吉祥珍贵之物,奇伟非凡之人,均出自山川形胜、钟灵毓秀之地。

  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遵义仁怀茅台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拥有悠久的酿造传统和文化,以及神秘而又独特的自然环境。茅台镇位于“中国酒都”仁怀市西13 公里处的赤水河东岸。

  地处东经106°22″,北纬27°51″,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是驰誉中外的酿酒“宝地”。茅台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几大要素,如气候、土壤、水质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群等,对茅台酒独特风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造就了茅台酒卓尔不凡的典型风格。

  据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茅台地区的地质整体上属浸蚀构造类型,其地层由寒武系、侏罗系、二叠系、第四系等组成。岩层主要为沙岩和页岩,沿赤水河呈环带状。茅台镇主要为侏罗白垩系紫色沙页岩、砾岩,形成于7000 万年以前,受海拔高度和岩石风化后成土母质的影响,茅台地区紫红色土广泛发育,当地因红土壤而被称为“红谷”。

  “水为酒之血。”赤水河是中国版图上最为香醇的一条河流。它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的金沙、仁怀、赤水等6个县市,最后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全长500多公里。赤水河“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仁怀市境内茅台河谷一段,更是酿造茅台美酒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茅台镇十分特殊的紫色沙页岩地质地貌结构,形成了有利于酿酒的优良水质。这种土壤中砾石和沙质土体含量高,渗水性好,地下水、地表水通过红壤层时,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多种微量元素被溶解,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出纯净、清亮甘洌、香甜可口的清泉水,最终汇入了茅台酒酿造所依托的赤水河。

  与很多江河不同,赤水河的颜色因季节而变化。端午节至重阳节,雨季来临,大量紫红色土入水,河水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雨量骤减,河水又恢复清澈透明。这为茅台人千百年来的酿酒活动提供了时间表,根据赤水河水自然变化规律来酿酒,即重阳采水、造沙润粮,将自然的密码通过节令的遵从而传递到每一滴茅台酒中,使得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也因此成为了顺应茅台镇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并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光泽。

  国家对保护茅台酒水源的工作一向非常重视。1956年和1958年,为确保茅台酒质量,被誉为“国酒之父”的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能污染。1972年,周恩来总理又严令“赤水河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这一指示至今仍被严格执行。赤水河虽历经时代的变迁,由于受到周密的保护,水源水体未受污染,确保了茅台酒酿造用水的优质、纯净。据科学检测,赤水河水质非常优良,无色透明,无臭无味,微甜爽口,降解物少,硬度适中,酸碱适度(pH值为7.2~7.8),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钙镁离子含量均符合要求,完全符合食用卫生标准。

  200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批准茅台酒为国家保护的“原产地域产品”时确定:以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现有生产车间以及未来发展的区域内,执行并达到茅台酒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生产的产品,为受保护的茅台酒原产地域。

  茅台镇地处赤水河谷地带,地势低凹,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年平均温度17.4℃,夏季最高温度达40℃,炎热季节达半年之久。冬季无霜期长,温差小,年均无霜期多达326天,而年降雨量仅800~1000 毫米。日照丰富,日照时间属贵州省内高值区,年可达1400小时。

  与特殊的气候相对应,茅台河谷一带的地理亦非常特殊。这里海拔仅400多米,呈三山环抱之势,远远看去,仿佛一个巨大的天然“酒甑”。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茅台酒的酿制造就了一个气温较高、风微雨少、微生物易生殖而不易失散的外部“世界”,加上酿酒活动在茅台地区数千年传承不息,使得空气中的微生物群得到了长期、稳定的繁衍、生长,这些生生不息、非常忠诚的微生物精灵,大量参与到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中。

  在茅台酒独有的开放式发酵过程中,本地环境中特殊的微生物种群被充分网罗到曲醅和酒醅中,对茅台酒神奇品质的孕育起到了极为独特的作用。茅台酒的主体香—酱香的形成,正与这自然生态圈中特殊的微生物群落息息相关。

  经过长期的研究,茅台集团已发现可培养的酿酒微生物79种,并且建立了首家酿酒微生物资源菌种库,目前,保藏了近1000株茅台酿酒微生物。

  茅台镇周围河谷地区出产的优质高粱和小麦,为茅台酒提供了适应其酿造工艺的有机原料。

  奇妙的是,如果当作粮食,茅台河谷本地产高粱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颗粒小、皮厚、扁圆、结实、干燥,口感不佳,但这些特点却是酿制茅台酒的最好选择—耐煮蒸和翻造,其淀粉、单宁等比例合理,尤其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9%以上,适应于茅台酒复杂的传统生产工艺,也为茅台酒中一些特殊的呈香呈味成分提供了前驱物质。

  无独有偶,茅台本地小麦则成熟早,颗粒饱满均匀,腹沟深而多粉,这种小麦做成用于发酵的酒曲,能够使茅台酒产量、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对于茅台酒的生产而言,田间地头无疑是第一个车间,也是确保茅台酒生产原料和辅料质量的第一个关口,茅台集团始终坚持茅台酒质量从原料抓起。为茅台集团种植有机高粱和小麦的农户们,严格执行最为苛刻的种植要求。他们必须使用最正宗的种子,必须使用纯天然的农家肥,不能沾染任何化学肥料和杀虫剂。

  茅台集团公司与赤水河流域的仁怀等县(市)共同建起了近百万亩优质高粱、小麦基地,这个被誉为“国酒茅台第一生产车间”的浩大工程,不仅为确保茅台酒的“绿色”和“有机”品质创造了条件,更成为一项振兴地域经济、造福人民的“富民工程”,众多的农户因此获得持续可观的收益,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因此获得完美的保存。

  茅台酒的秘密,从第一粒种子下土开始,就已经深深地埋下。赤水河畔的这些土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方式和规则,既为国酒茅台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也为中国农业留下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范本。

  茅台酒原料之中的秘密还不止于此。

  2003年起,贵州茅台酒集团与中国航天总公司合作进行了“茅台大曲及有机原料种子太空效应”的研究。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在这条举世轰动的“船”上,就载有茅台酒的三种原料—酒曲、高粱和小麦。

  随后,科研人员对这些经过太空环境影响并随飞船顺利返回的原料进行了茅台酒曲太空诱变育种专题研究,它必将促进茅台酒制曲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创新和提高。

  茅台集团还通过中科院北京微生物所,继续对其分离保藏的1000多株大曲微生物进行太空效应研究,以寻找具有特殊生化功能的菌种,为人类的基因工程服务。

  茅台酒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悠久的酿造历史与独特的酿造工艺成功结合的典范。正是上述诸多特殊因素,使茅台酒在茅台镇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克隆”。全国曾有40多家企业到茅台镇请师傅,按茅台工艺烤酒,但无一成功。1974年,国务院曾组织专家在100公里外的遵义进行茅台酒异地生产的大规模试验。人员、设备、原料、工艺甚至窖泥都从茅台搬去,结果生产出的酒质量虽好,但仍然不是茅台。茅台人因此得出了“离开了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