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由外资机构减持中资银行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3-09-16 10:29:09 点击率:]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且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外资机构而言,总是将增持与减持反映在行动之中。今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减持中资银行股的规模与频率增加,与10年前大量注资中资银行股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笔者观察近期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减持来看,其总体认为,其或许出于战略考虑或某种担忧。

  从历史角度来看,近10年来银行业的突飞猛进,银行业与实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日趋严重,显示经济结构问题令市场担忧。刚刚结束的2013年中报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占据了上半年盈利最高的前四位,而盈利能力前十名中,银行占据了7个席位,另外3个席位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神华三家能源巨头占据。A股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达6191.49亿元,整体较去年中报小幅增长13.54%,这一数字占到A股整体盈利的54%,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整个A股2467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总额为1.14万亿元,也就是说,工商银行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占到了整个A股市场净利润的12%。这种现象是否说明中国经济中产业失衡或银行业高峰期特征呢,研究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发现,其大多采取行业低迷或复苏期增持介入,而在高峰期退出,而近一年来,银行业的经济数据表明,其历史高峰期特征明显。

  近两年来,虽然银行业利润与收入继续增加,但大量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地方债务风险及部分区域楼市泡沫破裂等显示其关联性风险也在提升。从房地产方面的实例来看,温州房地产重挫及债务风险的出现,使得许多银行出现关联性经营风险;而从银行业与实业企业的利润比例失衡来看,银行业净利润占据经济体系中的规模或将受到挑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银行利润占中国500强比例由2010年的26.1%跃居2012年的35.6%,而其中268家制造企业利润却从2010年的30.3%下滑到2012年20.2%。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大陆有9家银行上榜,占据中国上榜公司利润总额的55.2%。可以明显的看到银行业的利润与实体企业之间已形成巨大的利润差。

  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实际上银行业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以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市场为看,2013年世界财富500强排名中的美国银行业8家商业银行入选,但其也仅占美国所有上榜企业利润的11.9%,从市场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不可能长期维持唯我独尊的利润。因此外资机构寻找合适时点减持中资银行股票或许正是出于战略退出的反映。

  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虽然部分企业改制上市,但行政性经营特色仍然显现。笔者研究发现,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其战略之一是寻找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但从近些年情况来看,实际上并不如其所愿。近两年来,大牌金融机构包括高盛大、美银、花旗等纷纷减持中资银行股,特别是随着美银退出建设银行股东行列后,可以说昔日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巨资入股建行、工行、中行三大国有内银股的外资股东,差不多全部减持退出。战略发展受挫或不如战略预期可能是其重要原因,这在近期《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等国际报刊上可以明显的看到相关分析类文章。比如《在华投资不顺,国际银行减持投资》、《美银全部退出建设银行是一个重要标志》等,这在某种侧面显示其一种减持的原因。

  诚然,外资金融机构也可能受到新的条约影响而实现退出,但主要原因或并不在此。比如根据《巴塞尔协议111》的规定,如果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少数股仅总额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10%,那么超出部分就必须从它的资本中扣除。因此这也可能是外资金融机构减持中资银行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战略业务考虑才是最主要的。

  我们以近期美银减持建行的情况来看,据香港联交所信息显示: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30亿美元购买了建设银行10%的股份,2008年,美国银行又斥资70亿美元增持了建设银行股份,将该行在建设银行的持股比例提高近20%。但自2009年以来,美国银行通过五次减持,已悉数售出持有的所有建设银行股票,套现约2060亿港元。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正是在行业复苏或低迷时介入,而在近年行业高峰或美国监管加强的过程中,全数减持退出的,这充分显示外资机构投资中资银行股的轨迹周期特征。

  观察发现,高盛对工行的增减、汇丰对平安的增减等也基本与美国银行的投资轨迹相同,这体现出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一种看好或看空周期的演变。

  目前来看,中资银行股的外资战略股东日益减少,虽然仍有汇丰对交行的继续持股、德意志银行持有华夏、法国巴黎银行增持南京银行等,但从主流外资机构持有的规模与数量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股东退出的规模远大于目前的持股。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分歧,但更大层面或是风险因素、低高峰战略退出或监管条例的集中反映。